
和通社高级评论员 记者 胡勇飞
当数字沦为权力的傀儡,真相被官员政绩的阴影笼罩,一场关乎国家命运的数据战争正悄然上演。“数据出官,官出数据”的恶性循环,像一颗毒瘤侵蚀着中国治理体系的健康肌体。2025年,统计造假领域掀起反腐风暴,一批地方官员因数据造假被查处,这场数据打假战役正在向深水区推进。在“数字政绩”的诱惑下,一些地方官员不惜铤而走险,将统计工作变成了精心设计的“数字游戏”。
数据造假,一场精心策划的官场表演
统计造假并非新鲜话题,但其手段之精妙、影响之恶劣,已引起中央高度警觉。
在一些地方,统计造假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基层企业的虚报,到统计部门的“配合”,再到上级领导的默许或指使,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
这种造假行为不仅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更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公信力。
有专家直言,当数据成为衡量官员政绩的唯一标准,一些缺乏担当的干部就会想方设法在数字上做文章,从而形成了“官出数据、数据出官”的畸形政治生态。
触目惊心,统计造假案例浮出水面
近年来,统计造假案例层出不穷,其涉及范围之广、手段之多样,令人震惊。
在某沿海城市,当地政府为了打造所谓的“千亿产业集群”,不惜将同一家企业在其管辖的不同县区的投资额重复计算,将一个实际只有数十亿产值的产业,“包装”成百亿级产业集群。这种数字游戏不仅误导了上级决策,更造成了资源的严重错配。
更令人忧心的是,一些地方已经形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应对机制。面对上级的统计检查,他们提前布置、统一口径,甚至专门组织培训,教企业如何应对检查,如何“合理”虚报数据。
深挖根源,统计造假背后的制度诱因
统计造假屡禁不止,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制度性原因。
扭曲的政绩考核体系是造假行为的重要诱因。在一些地方,经济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等硬性指标,仍是考核干部的主要依据。这种唯数字论的考核方式,迫使一些地方官员不惜铤而走险。
另一方面,统计系统的独立性不足也是造假难以根治的重要原因。地方统计部门在人事、财政等方面受制于地方政府,难以独立行使统计调查权。有基层统计人员坦言:“当领导要求你调整数据时,你很难说不。毕竟,你的晋升、待遇都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

重拳出击,统计治理掀起反腐风暴
面对统计造假这一顽疾,中央层面已经展现出零容忍的态度和决心。近年来,从《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到《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处分处理建议办法》,一系列制度笼子不断扎紧。统计督察作为一项创新性制度安排,已成为遏制统计造假的利器。统计督察组深入各地,通过实地走访、企业座谈、数据比对等方式,揭开了一个个统计造假的盖子。统计法治理念也日益深入人心。“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已成为各级统计部门的基本遵循。有法律专家指出,随着统计法制的不断完善,统计造假的风险和成本将显著提高,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遏制造假冲动。
刮骨疗毒,构建防治统计造假长效机制
治理统计造假,需要刮骨疗毒的勇气和久久为功的韧劲。
改革政绩考核体系是关键一环。要打破“唯GDP论英雄”的惯性思维,建立涵盖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多维度的政绩考核体系。某省组织部门负责人透露,他们正在推行差异化考核,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定位和资源禀赋,设置不同的考核重点,从制度上弱化地方对GDP增速的过度追求。
强化统计独立性同样至关重要。一些地方正在试点统计部门垂直管理改革,减弱地方政府对统计工作的干预。同时,推行统计数据质量责任制,建立终身问责机制。“一旦发现数据造假,不论责任人是否已经调离、转岗或者退休,都要追究责任。”一位统计系统的官员如是说。统计数据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一旦失准,就会导致决策失误,贻误发展时机,陷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正如习近平经济思想共富研究中心主任刘浩锋先生所言:“统计数据造假成风的损失,不亚于一场大规模严重的自然灾害。”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唯有拧干统计数据的“水分”,才能夯实国家治理的根基。这场关乎国家未来的数据保卫战,已经没有退路可言。
(附举报邮箱:yanxin8888899999@gmail.com 欢迎监督举报,提供大案、要案、冤案、公权腐败材料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