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通社高级评论员 时政记者 胡勇飞
近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场教师招聘,两名本校职工在“面向社会”的公开招聘中脱颖而出,变成了“内部消化”,再次上演了现代版的“近水楼台先得月”,引发舆论哗然。据悉,该校招聘两名在编教师,最终进入体检环节的两人却均为本校职工,其中一人还在学校官网上被称为“副院长”“团委副书记”。面对如潮的“萝卜招聘”质疑,校方轻描淡写地回应:他们只是没有编制的跟岗教师,符合报考条件,程序正常。一句“我们干嘛做这种引起争议的事”,折射出某些单位对公众智商的蔑视和对公平原则的漠视。
招聘疑云:合规外壳下的“自己人”游戏
这场引发风波的招聘,表面上看确实符合程序。校方强调,张某某和高某某此前没有正式编制身份,符合报考条件,且通过了正常程序的考试。然而,这看似合规的表象下,却隐藏着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
所谓的“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最终为何变成了“内部消化”?据爆料,在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官网2025年10月9日发布的一篇文章中,张某某被介绍为“该校某学院副院长”。
而在公众号“美韵经管”(认证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4月30日的一篇文章中,张某某又被称为“该校团委副书记”。
面对质疑,校方急忙澄清:张某某并非副院长,只是“跟岗锻炼的一个某学院的老师”,官网信息错误是“宣传部门没有把关好”。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如何让人信服?
程序合规:公平正义的最后遮羞布
在这场争论中,“程序合规”成了校方抵御一切质疑的挡箭牌。
然而,程序合规真的能证明招聘的公平性吗?还是它仅仅成了掩盖不公的最后一层遮羞布?评论员李长需一针见血地指出:“校方强调张某某、高某某‘符合报考条件’,还搬出‘通过正常程序考试’当挡箭牌,但公众要的不仅是‘程序合规’,更是‘程序透明’。”公开招聘的核心精神是公平竞争,而确保公平的关键在于打破内部人控制的暗箱操作。
高校招聘中,本校教师参加面向社会的公开招聘,本身就存在明显的利益冲突。评委与应聘者长期共事,在打分时能否完全避免倾向性?校内人员是否可能提前获知招聘的侧重点或题库信息?这些疑虑,绝非一句简单的“程序合规”能够打消。
高校“近亲繁殖”:学术公平与创新的坟墓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这场招聘风波,实际上暴露了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近亲繁殖”问题。这种现象绝非个案。不少高校在招聘人员时,倾向于优先照顾本校毕业生或校内人员,美其名曰“保持学术传统”,实则形成了封闭的学术圈子。
这种“近亲繁殖”的危害不容小觑。从微观层面看,它堵塞了社会优秀人才流入的通道,造成了机会不平等。
从宏观层面看,它阻碍了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导致学术创新能力日益衰退,形成封闭僵化的学术环境。更严重的是,它加剧了高校内部的裙带关系,为各种学术不端和腐败行为提供了温床。

信任危机:当公共机构遭遇诚信赤字
在这场“萝卜岗”风波中,更令人担忧的是由此引发的公共信任危机。校方对张某某身份的模糊处理——官网上是“副院长”,面对质疑时变成了“跟岗锻炼的老师”——这种前后不一的说辞,进一步加剧了公众的不信任。
信任是社会组织运行的润滑剂。当公共机构一次次以“程序合规”为借口,漠视公众对实质公平的诉求,社会运行的摩擦成本将急剧上升。更为可怕的是,这种事件正在一点点侵蚀青年一代对社会公平的信念。
当年轻人发现自己努力奋斗也无法打破某些内部人设置的壁垒,“躺平”就可能成为他们无奈的选择。这不是年轻人的错,而是社会公平机制失灵的恶果。
重建公平:从程序合规到实质正义
如何破除“萝卜招聘”的顽疾,重建公开招聘的公信力?
透明化是第一步。评论员李长需建议:“招聘考试能否公开评分细则?面试录像能否开放查询?校方如果真想自证清白,就该把材料摊开晒一晒。多亮一盏灯,少留一道黑影,质疑自然就少了。”
严格的回避制度是关键。事业单位招聘不是有“亲属回避”“岗位回避”等规定吗?尽管校方没说张某某、高某某和评委有亲戚关系,但公众担心的是“隐性利益”。
对于本校职工参加校内招聘,必须建立更加严格的隔离机制,确保评委的独立性和中立性。公众监督不可或缺。招聘过程不仅要向主管部门负责,更要向社会公众公开,接受广泛监督。只有当每一个环节都暴露在阳光下,“萝卜岗”才无处藏身。
问责机制是保障。对于确实存在的违规招聘,不能仅以“纠正”了事,必须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提高违规成本,形成震慑效应。
高校大门之上,不应只悬挂着“程序合规”的匾额,更应刻上“公义天下”的铭文。我们期待有一天,每一场招聘都不再需要当事人自证清白,而是让公平正义成为不言自明的社会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