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高级评论员 刘洗涌
在黑龙江省西部的依安县,上游水库与跃进水库静静横卧多年,库底沉积的淤泥曾是无人问津的“废物”,如今却成了搅动舆论的焦点。
2025年10月23日,这两座水库20年的淤泥处置权在拍卖会上拍出8.39亿元的天价,折合每立方米淤泥约76元。地方政府称之为“探索资源资产化路径,助力绿色经济发展”的“点泥成金”之举,但在公众与业内人士眼中,这场交易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资本游戏,最终代价却要由全民承担。
依安县自然资源局的公告里,这场拍卖被包装成生态创新的典范——将闲置的淤泥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既治理了水库环境,又为地方财政注入活力。地方媒体紧随其后,用“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叙事渲染这场“资源革命”。然而,当8.39亿元的中标结果公布时,网络上的质疑声瞬间淹没了官方的赞誉。
“一滩烂泥怎么值八个亿?”“这钱到底是谁在出,又要流向哪里?”在微博、知乎等平台,类似的疑问不断发酵,公众对这笔反常交易的警惕远超对“创新模式”的信任。
揭开这场交易的核心谜团,中标企业的身份成为关键线索。拿下天价淤泥处置权的齐齐哈尔泽源环保产业有限公司,注册于2025年10月10日,距离拍卖仅13天。这家注册资本2.7亿元的国有独资企业,不仅成立时间“精准”贴合拍卖节点,更令人质疑的是,其股东为齐齐哈尔市属国资平台,主营业务中并无环保处置或水库治理的相关经验,且目前无任何信息显示其已实缴2.7亿元注册资本。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样一家“零基础、新面孔”的企业,根本不具备承接大型水库淤泥处置的能力,它更像是为此次拍卖专门设立的“融资壳公司”。
网友与评论者们拼凑出了这场游戏的完整逻辑:地方政府拍卖淤泥处置权,同时安排新注册的国企高价中标;中标企业以“淤泥处置权”这一被高估的资产作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贷款资金则用于支付拍卖款,流入地方政府财政;最终,当这家“壳公司”因缺乏实际运营能力而破产时,地方政府的债务便转化为企业债务,通过破产程序合法转移,而抵押给银行的“天价淤泥”则成为无人接手的不良资产。
表面上看,地方政府盘活了资源、国企拿到了项目、银行完成了绿色金融指标,形成了一个“多方共赢”的闭环,但实际上,银行的烂账最终要么通过政策核销,要么依赖央行补充准备金,最终以通货膨胀的形式分摊到每个普通人身上,让全民为这场资本游戏买单,把全民给坑了。

这场“烂泥变黄金”的闹剧,并非依安县的独创,而是国家“三资三化”政策被异化利用的典型案例。所谓“三资三化”,即“资源资产化、资产证券化、资金杠杆化”,原本旨在激活闲置国有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保值增值。湖北、安徽、吉林等省份正处于政策推进的调研与部署阶段,而黑龙江依安的这场拍卖,却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将政策“落地”,被网友戏谑为“东北这回终于走在全国前面了”。在这一模式下,过去被视为“包袱”的水库淤泥、山林、闲置资产等,经过“价值核算”与“科技赋能”的包装,摇身一变成为可交易、可抵押的“优质资产”,成为地方政府破解土地财政困局、缓解债务压力的新工具。
然而,这样的“创新”早已埋下隐患。2023年,黑龙江铁力市东方红水库145万立方米淤泥的5年处置权,以6103万元拍出,中标企业同样以处置权为抵押获得银行贷款。但仅仅一年后,该项目便陷入停滞,贷款资金流向成谜,留下的只有一笔悬而未决的不良债务。业内人士直言,这类项目缺乏真实的收益支撑,本质上是债务腾挪的把戏——地方政府账面好看了,债务压力暂时缓解了,但风险并未消失,只是从地方财政转移到了金融系统,最终仍需社会承担成本。
从卖地到拍卖未来收费权,地方政府早已习惯“寅吃卯粮”的融资模式。如今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地方债务高企,“三资三化”政策本应是规范资源运作的良方,却被异化为新的“圈钱工具”。当水库淤泥都能拍出八亿天价,公众的疑问已不再局限于价格本身,而是直指政策执行中的漏洞与监管的缺失:谁来评估这些“资源”的真实价值?谁来监督中标企业的资金流向?谁来为最终的风险兜底?
依安县的八亿淤泥交易,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地方融资困局下的畸形创新,也敲响了债务风险的警钟。这场看似“点泥成金”的狂欢,终究要有人买单。当政策被异化为利益输送与债务转移的工具,当公共资源成为资本游戏的筹码,最终受损的不仅是金融系统的稳定,更是公众对政策的信任与社会的公平正义。在“三资三化”政策全面推进的当下,依安案例理应成为一次深刻的警示,而非可供复制的“标杆”——唯有筑牢监管防线,坚守政策初心,才能让国有资源真正服务于民生与发展,而非沦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