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北京讯 高级记者 王天剑 】2025年深秋的北京,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在碧桐园悄然启幕。10月19日,北京两千年国医馆内墨香氤氲,胡图书院创始人胡勇飞先生挥毫写下“书医共济”四个大字,宣告胡图书院正式入驻这座汇聚国医精粹的现代殿堂。这不仅是两个文化机构的空间融合,更是中华文明“身心兼治”智慧在当代的创造性实践。
一、当胡体书法遇见国医精髓
国医馆徽派建筑内,药香与墨香交织成独特的文化场域。胡勇飞执笔挥毫,现场数十位医学界、文化界人士屏息凝神。笔锋起落间,“胡体”书法特有的刚劲与灵动跃然纸上,与馆内陈列的《黄帝内经》摘录、百草药柜形成奇妙呼应。
“这不仅是一次书法创作,更是一场文明对话。”胡勇飞在仪式上表示,“《周易》有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书院与医馆的融合,正是要构建一个身心共养的文化空间。”这位兼具军医严谨与书法家洒脱的跨界学者,其个人经历恰是“书医融合”的最佳注脚——从医学专家到书法家,从联合国维和医疗队领队到书院创始人,他毕生实践着“知行合一”。
两千年国医馆名誉会长周益散先生阐释合作初衷:“中医讲究‘上医治未病’,而文化滋养正是最高明的‘治未病’。我们不仅要提供精准的医疗服务,更要构建完整的身心健康体系。”该馆汇聚张大宁、唐祖宣、李佃贵等国医大师,创新建立“中央药房+地方分仓”的全球配送网络,如今与胡图书院的结合,将打造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示范样本。
二、书院与医馆的共鸣
从历史维度审视,这次融合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中国古代书院历来重视“养生之道”,许多书院均设有医药斋;而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开篇即论“修身养性”,强调“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身心统一观。
胡图书院提出的“守正创新”理念,与国医馆“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宗旨高度契合。胡勇飞指出:“《易经》揭示的‘变易与不易’之道,正是我们应对现代健康挑战的智慧源泉。书院的‘养心’与医馆的‘养身’,如同阴阳两极,相生相合。”
这种融合在现代社会更具现实意义。国医馆数字化煎药工厂的高效精准,与胡图书院计划建设的数字国学中心,共同演绎着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据悉,首批在国医馆开展的“书法养生”课程将于下月启动,学员可在诊疗之余通过书法修炼调理心性。

三、全球视野下的文明互鉴
此次合作承载着更宏大的文明使命。胡图书院计划三年内布局全国300家分院,五年内走向国际;国医馆已建立全球配送网络,为海外患者提供中药服务。两者的结合,将构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创新模式。
“我们正在启动‘一带一路文明对话计划’,”胡勇飞透露,“以书画、国学、中医为载体,搭建连接东西方的文化金桥。”目前,他的“胡体”书法作品已被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世界顶尖学府收藏,这种文化认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
在世界生产力科学院副院长周益散先生看来,这种融合代表了未来健康产业的方向:“现代医学正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模式转变,书医融合正是对此的东方解答。”
四、构建健康新范式
这场融合的创新价值远超空间共享。在国医馆内,即将开设的“国学诊室”将提供独特的文化疗愈服务,医师可根据患者情志特点,辅以相应的书法、茶道等修养方式。同时,胡图书院的“数字国学中心”将开发系列线上课程,让国学智慧通过国医馆的网络惠及全球。
“这不是简单的1+1,而是文明因子的重组创新。”胡勇飞展望道,“我们正在探索的,是一种基于中华文明整体观的生命健康模式。当哈佛医学院的学者开始研究书法对脑波的影响,当牛津大学关注《易经》的决策智慧,这说明中华文明正在为人类未来提供新的可能。”
书写仪式结束时,新月正悬什刹海碧桐园上空。胡勇飞将题写的“书医共济”卷轴赠与国医馆,周益散先生回赠精心炮制的“安神养心方”。这一赠一答间,勾勒出中华文明未来发展的生动图景——传统与现代对话,身体与精神共鸣,东方智慧与全球关切相连。
正如《易传》所言:“天地之大德曰生”,书院与医馆的这次携手,不仅开创了文化传承的新模式,更在全球化时代展现了中华文明“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永恒魅力。这片墨香与药香交融的天地,正成为照亮现代人身心安顿的双生火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着东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