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兼论构建新时代学术范式与语言方式重塑民族尊严
文/ 刘浩锋(习近平经济思想共富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研究员 中国逻辑学会会员)
中国民族文化复兴,不仅要重拾天人合一,运用数理逻辑诠释天人合一,让世界透彻理解天人合一,重塑民族文化尊严,摆脱杨振宁等要求远离天人合一的观点,回归宇宙理性科学认知,更要纠偏长期以来西方学术范式与语言方式对世界的垄断,必须克服局部有效的思想表达、推行符合天道宇宙理性科学法则普遍性原理的方式,完成在无穷尽的形式创新中谋求规律的简单统一,回归合乎宇宙秩序的学术之路,提升人类的文化认知与文明程度,为人类命运共同体铺就大同世界之路,星际文明之路,宇宙和谐之路!
什么样的思想语言方式才是符合宇宙客观运行规律?遵循什么样的规律,思想语言表达方式才是普遍有效的?《道德经》与《心经》、《金刚经》其语言方式具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为何形式逻辑思想语言方式只能局部有效?《圣经》、《古兰经》的语言描述又具有什么特征?为何以语言辩证法,驾驭形势逻辑分析才是符合天道宇宙理性科学法则,才能引领思想表达方式与学术范式的转型呢?它对人类文化科学发展有何重大作用?
对于宇宙性规律存在,中华文化称之为天道,西方文化称之为宇宙理性、逻各斯,《圣经》称之为人格化的上帝,认为道与神(唯一的真神)同在;古希腊将之应用于思想语言表述方式,称之为辩证法。辩证法不是通常人们误解的诡辩,而是因为洞察到了宇宙运动规律而使用的自身具有运动特征的语言方式。这种语言方式在古希腊时期具有主体位置,直到亚里斯多德的形式逻辑语言方式上升为主体,才使得人们远离了语言辩证法。

形式逻辑语言方式,是建立在假设与静止分析基础上的语言方式,排斥矛盾,能够真实反应一瞬间与局部真相的关系,存在偏执的线性分析特征,与客观螺旋形运动着的、接纳矛盾的物质精神世界并不相符合,亦不能解释。
比如描述桌上的杯子。这是一个杯子;这是形式逻辑语言描述方式。真实反应了杯子这一局部时间的状态。但是,接着杯子被不小心打碎,杯子不见了。被收作垃圾回炉。原来构成杯子的物质已经变成新的表现能量。所以,辩证逻辑语言描述方式是“这是一个杯子,所谓杯子,既非杯子,故为杯子。”这才是真实的描述了杯子的客观整体运行轨迹,跳出了形式逻辑思维描述的局部表象。因而,辩证逻辑语言方式是宇宙普遍有效的表述。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原理指出:矛盾构成运动。存在与意识,物与心,色与空之间的辩证关系,告诉人们“存在是阳的意识,意识是阴的存在”、“物是阳的心,心是阴的物”、“色是阳的空,空是阴的色”。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因为,心(信息)也是阴的物;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佛家“万法唯心造”都成立,因为物是阳的心。只是从不同角度来描述同一个宇宙事物。但是,人们往往错的是迷惑于局部偏执的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的假象,不能始终用辩证逻辑整体性分析事物之间的普遍关联进行均衡处理,从而正如《圣经》所言:只看见弟兄眼里有刺,却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梁木。
事物的阴阳矛盾禀性才构成宇宙万事万物的运动。或者说,天道才是宇宙的第一推动力,也是最终的推动力,彼此是一个耦合的循环圈,它是无穷大与无穷小的辩证统一,宇宙是周期膨胀与收缩循环轮转运动的。恰如人体一呼一吸与心脏搏动循环往复,这种运动方式,见证了柏拉图说的,神(唯一的真神上帝)是永恒大写的人,宇宙是大生命形式,具有大灵魂。所以,无论佛家的万字符,还是道家的太极图,以及基督的十字架,都是不同视角描述同一个宇宙运动总图像的模型,都反应的是天道宇宙理性科学原理。

因而,只有符合天道宇宙理性法则的思想语言方式才是符合宇宙客观运行规律;天道辩证逻辑就是围绕天道宇宙理性科学法则建立起来的逻辑思想,唯有遵循天道辩证逻辑规律,思想语言表达方式才是普遍有效的。要辩证理解天道辩证逻辑自身,所谓天道辩证逻辑,即非天道辩证逻辑,故为天道辩证逻辑。故《道德经》开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典型的辩证语言方式。
人们常常看不懂佛家的《心经》、《金刚经》内中的智慧,是因为佛陀使用的是符合宇宙法则的辩证思维语言方式,若不能领受此理就无法准确把握经书中展现宇宙理性科学蕴含的大智慧。《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金刚经》说:“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观《金刚经》全文,佛陀所使用的就是典型的辩证逻辑语言方式,即动态的对立统一的结构,呈螺旋型运动状态。因为万有存在都是在周而复始流转的表象而已,也就是“空”,所以,不要着相。一着相,就局限了,就背离了事物的客观真相,远离真理的究竟,不再是圆满的佛道。
是故,诸微尘,又非微尘,所以才叫微尘。微尘之说乃权宜也,微尘在运动中将走向自身反面特征,微尘已不能表达运动变异后的新特征。故不可停住于“微尘”的称谓。满篇《金刚经》内容语式几乎都是如此结构,佛陀大彻大悟掌握宇宙理性科学真理,如是垂范说教而已。
《圣经》、《古兰经》的语体也充满着辩证法语言,但更多的是形式逻辑语言描述;为了弥补形式逻辑语言表述的先天不足,一般通过比拟、宇宙人格化对宏大事物神的描述来反应整体与精神特征。如《圣经·启示录22:13》言:“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我是初、我是终。”而《古兰经》则言:“真主必定要使信道而且行善的人们入下临诸河的乐园。不信道的人们,在今世的享受,是象畜牲样饮食,火狱是他们的归宿。”
为何形式逻辑思想语言方式只能局部有效?为何语言辩证法才是符合宇宙法则,获得普遍性有效,能引领思想表达方式的转型?
首先,阴阳矛盾的性质决定了事物运动特征方式。思想语言形式本身作为一种运动方式而存在着。

其次,形式逻辑排除阴阳矛盾的同时总是在更高论域制造出尖锐对立、互为割裂的阴阳矛盾、悖论形式,表现出大起大落、恶性循环的运动特征;形式逻辑适用于事物的某一瞬间的关系描述,而不符合时空连续运动着的事物整体性描述。上面用形式逻辑语言描述杯子就是说明,“这是一个杯子”。这个杯子是存在于桌上,代表着一定的实效性、局部性特征。当杯子“死亡”回炉变成了别的能量形式,用杯子已不能表达事物变化后的特征。而宇宙间一切都会走向消亡。故要真实反映杯子整体的运动轨迹与宇宙一切事物的运动关系,大觉悟者们往往用语言辩证法来形容。这样就弥补了形式逻辑不能反映事物运动整体与消亡的运动特征的局限。就像形式逻辑系统不能描述事物的“整体性与空性”一样。
正因为如此,形式逻辑思想语言方式只能是局部有效的,而忽略其局部有效陷入盲目语言扩张的恶果就是,形式逻辑语言方式必然制造出普遍的文化迷障,会导致人们浸淫于昙花一现的局部之中,而忽略了事物整体性的真相。一切在此基础上的文化形式与思想理论,以及受这样文化思想组织建立的社会形态,必然导致周期性大起大落互损循环的文化危机、政治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
而天道辩证逻辑完全接纳阴阳矛盾的同时总是形成均衡对立、互为补充的阴阳矛盾、均论形式,表现出平稳均衡、良性循环的运动特征。天道辩证逻辑符合时空连续运动着的事物整体性描述,也包容了局部有效的形式逻辑描述。从而,语言辩证法符合宇宙法则获得了普遍性有效的思想表达方式。天道辩证逻辑语言方式能避免人们陷入思维与文化形式昙花一现的局部有效之中,而是洞察了事物整体性、普遍性存在的真相。一切在此基础上的文化形式与思想理论,以及受这样文化思想组织建立的社会形态,必然导致相对长久、均衡稳定、多方共赢、良善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
形式逻辑语言方式,无不最终陷入自身的悖论陷阱,从而深刻展现文化自性危机,发生基础性动摇。最让人信服的就是数学上的遭遇可以用作证明。“数学本身是由各种层次的大小矛盾构成的运动着的整体。比如正与负、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微分与积分、有理数与无理数、实数与虚数、有穷与无穷,连续与离散、存在与构造、具体对象与抽象对象、概念与计算、逻辑与混沌直观等等。数学中有许多著名的悖论,如伽利略悖论、贝克莱悖论、罗素集合论悖论、康托尔最大基数悖论、布拉利—福尔蒂悖论最大序数悖论、理查德悖论、希帕索斯悖论等。其实,数学中这种阴阳矛盾构成的运动轨迹是数学的根本规律,可是这对于传统科学自身的概念内涵来说,这是颠覆性的结论不可能接受。”
传统数学自身的遭遇见证了依托形式逻辑语言方式与文化理论文本只会陷入局部有效的过程性文化快餐中,导致各种文化理论新陈代谢过快,最终走向文化科目支离破碎与价值虚无主义的漩涡。正如夏季枝叶繁盛过后秋冬天收获硕果一样,文化科目分类繁多与价值虚无主义的肥沃土壤,必然意味着在文化环境萧杀的隆冬中新一轮全球意义上文化多样价值统一的文化圣果的诞生,而这正是中国文化复兴与世界文化艺术复兴的坚实基础,是人类文化与文明大转型大提升的伟大开始。
最后,形式逻辑思维主导的文理结构形成的西方学术范式,必然强调“抽象同一”基础上的线性推理,所谓条理清楚,脉络清晰;而事实上,这种建立在局部有效推理基础上的学术范式,看起来清清爽爽一目了然的优点,却正是自身的痼疾与不足,它无法构成宽度深度高度完整圆融的学术结构。西方学术范式强调的形式逻辑分析与归纳清晰有力,就像几条直线僵尸一般挺立的往外扩延运动;如果最后不能综合逻辑的统一起来,就会导致文理形成“小脚巨人”的结构。这种所谓逻辑脉络清楚,立论言之成理的观点必然与客观事物的整体特征是悖逆的。
事实上,宇宙最究竟的状态是圆融的,地球最究竟的状态也是整体浑圆的,差异性互补的矛盾关系是宇宙普遍存在。普遍有效的、最科学的文理述说,应该符合客观事物最一般的圆融特征,从而,要求人们不谨需要语言辩证法描述,也需要人们在形式逻辑语言与传统西方学术范式基础上,能够触类旁通构成肉感与骨架共融的丰满的新学术范式。

这种新学术范式,是运用语言辩证法必然的客观要求;也是训练人们掌握普遍有效思维法则,演绎与归纳,分析与综合、局部与整体、专业与跨域、微观与宏观、无穷大与无穷小辩证统一的观察方式;这种方式反应于学术范式中,必然要求人们既要吸收形式逻辑语言描述的精准脉络清晰,也要有语言辩证法描述形成丰厚深广的混沌圆满特征;天道文学所具有的特征,正是克服了西方文学范式的困境,完成了深度与广度高度的三位一体,形成圆满型的丰富的文理与厚重的文学结构;《和学》的文理与结构亦是如此,六卷之中,每卷之间又互为沟通融合。正如抵达地球任意一个目的地,每个起点有无数种方法抵达;而直线只有一种方式,好比禅宗顿悟明心见性直指宇宙法性本体的修行,穿过地心抵达。圆满的事物,总是从哪一个点上都可以辩证推理出其他事物。
因而,单纯以形式逻辑语言与西方学术范式训练出来的范式,往往像井底之蛙一样理解宇宙世界,形成局部吞并整体的以偏概全的妄象;用这种范式考量语言辩证法与综合圆融的新学术范式,不仅看不懂,反而会得出“文理不通、逻辑混乱、结构混沌”刚愎自负的判断。须不知,正是自己逻辑不能深广延伸通达的文理,与一定专业跨越的文化兼容结构,才导致心理与外在文化皆陷入偏执失衡的结构之中难以逾越;这种学术失衡的应用,才导致人类的文化文明失衡畸形。
从而,西方学术范式仅仅是局部有效的,并不能成为普遍有效的学术范式。真正的普遍有效的学术范式,就是建立在语言辩证法基础上掌握整体格局,又驾驭形式逻辑分析思维突出质点,彼此所形成新的文理结构,与包容和谐新气象的新学术范式。
因此,整个人类的学术语言与学术范式亟待在中国文化复兴宇宙理性科学旗帜下,吹响转型的文化革命号角。
总之,不管是何种文化思维语言表达方式,抑或各种文化大厦与文明模式,如果远离宇宙天道均衡与圆满法则,那么,人类必须承担失衡导致的两极分化周期性危机的畸形苦果。事实上,思想语言表述就是通过语言运动方式来展现心灵思维运动方式,而各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危机的根由,本质上归根溯源是“心灵失衡”危机所致。看不到这一点,就不足以真正转化这些危机带来的危险。
因而,就思想语言表达方式与学术范式而言,唯有遵循宇宙理性科学的语言辩证法与兼容并蓄、深广通达、圆满丰厚的新学术范式才是普遍有效的表达方式与学术范式,才能成功引领人类思想语言表达方式与学术范式的转型,推动人类文化文明的大提升大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