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近现代革命史上,有一位光荣革命忠义双全的抗日名将蒋斌将军闪烁在历史的硝烟中。当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将军的身影渐渐模糊,但他的精神却如暗夜星辰,虽远却清晰,在这条为民族复兴国家图雄人民幸福赴汤蹈火的征程上,永远闪烁在人民的记忆里。
2015年11月11日,台湾政府向抗日有功人士颁发“抗战胜利纪念章”,福建省长乐籍将军蒋斌获此殊荣。蒋斌将军的证书上写着:“蒋斌先生曾参与对日抗战,牺牲奉献,功在国家,特颁发抗战胜利纪念章壹座,以昭尊崇。——马英九”。
参加舰艇起义投身辛亥革命
蒋斌青少年时代是处在中国由封建帝制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型之际,他接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追随孙中山闹革命,成为走上民主革命道路的爱国志士。
为壮大我海军、抵抗外夷,1905年蒋斌报考了山东烟台海军学校,当时这是全国唯一的一所海军学校,校长是萨镇冰,学制三年。辛亥革命爆发时,蒋斌在当时清廷最大最先进的兵舰“海容”号上任三副。作为青年军官的蒋斌,思想活跃,敢于行动,产生了同情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的愿望。他常和分配到各舰的海军学校毕业生交流思想,使反清起义的革命思想逐渐在各舰上积极酝酿,要求起义的呼声不断高涨。
1911年10月11日蒋斌等11人参加了“海容”、“海琛”等舰的起义,投入辛亥革命。蒋斌为起义领导小组成员之一。蒋斌等与“海琛”舰联系,先行说服“容”、“琛”二舰管带,迫使其起义。此举导致了1911年11月13日清海军13艘舰艇全部于九江起义,加入革命行列。当时,他们还奉命西上增援武汉,截击清廷南下镇压革命队伍的援军,以及控制武汉江面的交通。年仅21岁的蒋斌,在“海容”、“深琛”两舰起义中,起了带头作用。此举对辛亥革命的成功,起了很大作用。
追随孙中山反袁世凯复辟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复辟,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痛斥袁世凯的窃国罪行,掀起波澜壮阔的护国运动。时任“海容”舰副舰长的蒋斌积极响应,追随海军总长程壁光率第一舰队南下护法,并为南下护法立下特殊功劳。
当时,桂系军阀岑春暄欲搭“海容”舰抢先南下争夺帅位,经蒋斌密报中山先生,遂令“海容”舰暂缓启航。当时,孙中山召开国会非常会议,顺利就任护法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此事蒋斌功不可没,因此升任“永绩”舰舰长。
1922年,驻泊在青岛的“永绩”舰舰长蒋斌联络“海筹”舰舰长许建廷(长乐琴江人),于4月8日突然率舰驶往上海,与“建康”舰舰长严寿华、“列”字鱼雷艇艇长彭瀛,江南造船所所长刘冠南等人,联名发出拥护林建章为海军领袖的电报,这就是当时所谓的“庚电”。紧接着,四位舰长又发出一份宣言,联名通电反对直系军阀吴佩孚穷兵黩武,提出反对直系,反对武力统一,主张联省自治。蒋斌又一次明确响应孙中山的革命主张。
出任永绩舰长,为回收青岛主权护航
担任“永绩”号舰长的蒋斌接到去青岛接收水上防务的命令后,12月2日从上海启航。蒋斌召集全舰人员进行战前动员,告诉大家,这次是代表海军去参加青岛主权回归中国的仪式,这是从日本人手中夺回青岛,虽然属于不战而胜,但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他要求水兵严阵以待,做好战斗准备,军容严整,为中国海军当好窗口和代表队!
中国军警进入青岛接防后,市面上逐渐平静下来,外出避乱的市民像溪流一样从四面八方倒流回来,钟摆的节奏仿佛骤然加快了,人们热切地瞅着那个开始踏踏实实做中国人的日子一步步走近。
1922年12月10日这一天。这是一个重大历史时刻,一个注定要载入史册并被永久纪念的时刻,经历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的苦难之旅的青岛,将由此改写屈辱的一页;经历了从巴黎到华盛顿的曲折历程的青岛,将由此成为二十世纪中国主权回归的首例和改写弱国外交的开篇。在这一刻,整个世界的目光都将聚焦在这里。青岛主权交接仪式在原德国总督府前隆重举行。按接防协定,除了总督府前的卫队和市内警署警所的警察换防和青岛行政接收的时间相一致,其余警位换防已在中国军警进驻青岛接防的同一天进行。
交接仪式当天,由舰长蒋斌率领的“永绩”号在海面列阵巡弋,实施警戒,并在海面鸣放礼炮。蒋斌站在“永绩”舰上仰望苍天,面向海岸线,面向青岛,面向神州大地,饱含热泪庄严地行了三个军礼。
由海军舰长到陆军中将:人生第二次大转折
1923年,一直赞同、支持孙中山革命主张的蒋斌,因不满受控于混战中的军阀统治,由海军转向陆军。入保定军官学校步科六期七连学习交通与通讯专业,成为当时少有的海陆两栖高级复合人才。
蒋斌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便北上到了东北军,分配到奉系东北军中任职,以期在奉系里得到发展,为国出力,历任连长、营长、交通旅长、东北三省电政监督等职。由海军到陆军,再到东北军,这是蒋斌一生中第二次大转折。
投身回收中东铁路、东北电讯斗争:还我主权
蒋斌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在东北军中任交通旅长时,正值中东铁路主权斗争激烈之时,曾爆发了中俄为争夺铁路主权之战的“中东路事件”。中东铁路全长2500公里。其实质问题是中国的主权问题。1896年,沙俄帝国诱逼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密约》和《中俄合办中东铁路公司合同章程》,掠取了在我国东北修筑和经营中东铁路的特权,严重破坏了我国主权。
1925年到1930年间,中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终于收回了中东铁路的管理权。此事蒋斌功不可没。1928年6月,还收回了东北三省的电话、电报等电讯主权。蒋斌豪迈地写下:“还我主权”四个大字,此件至今还珍藏在蒋斌后代子孙身边。
响应支持西安事变:停止内战,联合抗日
1935年9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蒋介石急于消灭红军,10月1日下令,蒋介石为西北剿匪总司令,张学良为副总司令、代总司令。东北军入陕后,张学良命蒋斌为交通处处长,晋升为中将。
不久,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兵谏,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蒋斌在张学良主张“三位一体”共同抗日的爱国主义行动中,积极响应并支持和参与了“西安事变”的全过程。
1936年12月12日凌晨,搜山捉住蒋介石后,押送蒋介石到西安城里新城大楼。晨五时,张学良立即把蒋斌找到设在新城大楼的临时指挥所,让他掌握电报,立即发电给毛泽东与周恩来,报告“西安事变”经过并征求意见,主持向南京及全国各方面拍发通电。这些通电已成为研究“西安事变”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历史文献。电文核心是“八项主张”,主题只有一个:“停止内战,联合抗日”。《张学良年谱》一书记载十四天的“西安事变”各方的来往电讯电文,竟达一百余页,可见当时蒋斌担当的电讯电台任务之繁忙。
“西安事变”之和平解决,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合作。此时东北军内部少壮派妄图利用主帅不在、军心不稳的时机篡夺领导权。1937年2月2日,他们阴谋杀害了东北军将领王以哲、参谋处长徐方、交通处长蒋斌、副处长宋学礼等将军。严重挫伤了东北军将士的抗日情绪,破坏了东北军的团结,同时破坏瓦解了东北军、西北军、红军形成的“三位一体”,严重削弱了当时的联合抗日力量。
凶手首先要夺电台之权,蒋斌拒不合作,被他们私自逮捕,于1937年2月2日惨遭杀害。时人目击惨景,蒋斌大义凛然,毫无惧色。
蒋斌是福建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参加过两次国内重大事件的海陆军两栖爱国将领。他的英名及材料被列入“福州中山堂”内“九江举义、稳定大局”、“辛亥革命,功勋卓著”、“参加策划起义闽籍海军人士”的光荣榜上。(综合整理:王天剑)
爱国将领蒋斌的一生
蒋斌(1889-1937),福建长乐古槐屿头村人,国民党陆军中将,曾任“西北剿总”交通处处长和东北军无线电台总台长、西安市电信局局长,在中国近代电信和铁路交通发展史上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一)在东北维护国家主权(1924-1930年)蒋斌从1925年到1930年在东北军从事交通电政工作五、六年间,争回中东铁路主权,实现了“共营”,从中东铁路管理局收回了电话局及电政主权。蒋斌在完成收回东铁电政工作之后,豪迈地写下:“还我主权” 、“收回东铁电政纪念”等,30年代初沈阳、西安分别修建邮电大楼时,都是他亲笔书写奠基石。
(二)移师北平,长城抗战(1930-1932年)1931年4月18日张学良率随行人员40余人抵北平。4月19日正式成立陆海空军副总司令行营,其职权为代理陆海空军总司令执行冀、察、晋、绥、辽、吉、黑、热等8省军事问题,蒋斌为行营秘电处处长兼交通旅旅长。
(三)不事二主,回福建(1933年)1933年3月12日张学良下野后寓居上海,4月11日离开上海出国。蒋斌随张到上海,为躲避国民党,在上海住进租界。张学良出国后,蒋斌以祭祖为名,回到福建长乐古槐屿头村。蒋斌回乡之后,有四件事,一直为乡亲们传颂:第一件事。1933年10月26日“福建事变”后,同年11月23日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对福建人民政府进行了严厉的镇压,调集蒋鼎文的第二路军等,进攻福建。1934年1月16日进驻福建之后,蒋鼎文曾找到蒋斌,请蒋斌出任福建省副主席,蒋斌婉言予以拒绝。蒋斌不愿在亲日派何应钦手下供职,也不应蒋鼎文之邀担任福建省副主席。第二件事。蒋斌对家乡百姓生活十分关心。当年正遇天旱,晚稻绝收。蒋斌发动乡亲增高屿头湖堤,使屿头几千亩水稻缓解旱情;开深沟三条,修围圹堤防海潮,将圹下整田500亩,扩大水稻田面积,增产了粮食,解决乡亲们的吃饭和生活困难。第三件事。蒋斌为改变家乡文化落后面貌,出资兴建了二宫寺学校。第四件事。长乐县东山村,林、陈两姓宗派械斗死了十几个人,蒋斌亲自出面调解。故乡人民为了纪念他,特意把蒋斌画像挂在蒋氏宗祠正中央。
(四)至死追随张学良(1934-1937年)1934年2月7日蒋介石以国民党政府行政院临时会议决议的名义,特派张学良为豫鄂皖三省“剿共”副总司令,蒋斌随即又回到张学良身边,任总司令部参谋处副处长。西安事变时,张、杨拟定八项主张的通电。1936年12月12日,张把蒋斌找到设在新城大楼的临时指挥所,让他掌握电报,主持向南京及全国各方面拍发电报。电报9时发出,南京方面10时就有反应,随后就收到各方的复电。蒋斌完成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的通电任务。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到南京中被蒋扣押。此时东北军内部少壮派妄图利用主帅不在、军心不稳的时机篡夺领导权,制造了“二二事件”。他们首先要夺电台之权,蒋斌拒不与他们合作,于1937年2月2日惨遭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