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通社

首页 > 主笔纵横 > 详细内容

摩罗:她放弃农药化肥,食品安全彻底解决

时间:2025-07-14    录入:本社编辑部

不少人赚了钱喜欢存进外国的银行,高霖君的选择比较特殊:造一方净土。唐山开源生态文化产业园就是这样造出来的。那年头坊间流行一个段子,世界钢产量第一名:中国,第二名:中国河北,第三名:河北唐山,第四名:唐山瞒报产量。 唐山钢产业最集中的区县,就是高霖君的婆家丰润区。为了规避环保压力而刻意瞒报产量最多的,也是丰润区。

随着国家环保政策越来越严格,在钢都唐山庞大的炼钢产业链中,有一个行当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给钢厂进行污水处理。高霖君和夫君傅继彬做的就是这个业务。钱是赚了一些,所付出的辛苦非外人所能知。没日没夜地拼搏,夫妇俩的身体都快要扛不住了。傅总每个月都出状况,不得不到医院打点滴。多年以后,傅总陪我参观开源生态文化产业园时,亲口跟我强调,自从住进生态园,十几年来一次点滴没打过。

【寻找药方:她老想着童年的自然生态】

那天高总照顾老公住院,药水一滴一滴轻盈地落下,她却觉得犹如巨石撞击着她的心。才三十多岁,身体残破如斯,她有一种严重的危机感,如不及时改变,后果不堪设想。要改变就要有对症下药。高霖君寻寻觅觅,努力寻找着足以挽救眼前危机的药方。

高霖君出生于燕山东麓峻峭褶皱中的一个小山村,朝闻莺歌,暮听雀噪,藤架上的黄瓜未施农药,摘下就吃,砂壤里的红薯未施化肥,在火灰中一煨,吃到肚子里还冒着香甜气。这样的童年没有花团锦簇,只是自然地活在自然中,这就叫自然的生活。

可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随着城市化运动日盛一日,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了山光水色,失去了自然的生活。生意场更是永远处于城市化的前沿,那种铆足劲儿往前冲的拼搏心态,离自然越来越远。人口高度集中后,所有的饮食都成了工业产品。粮食是化肥催生的,农药给丰收提供了保障,鸡肉是四十天速成的,猪肉灌满了人工饲料,牛奶和各种水果,需要多少添加剂护驾,才能熬过市场周转期送到食客嘴边,否则早就腐坏了。

可是,那么多化工产品撑起来的食品,对人体的损害会不会超过腐坏的损害?

咱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吃的都是自然产品,每个人的五脏六腑筋骨皮肉都是经过几百万年的滋养演化定型定性的,如今每天给灌进这么多化工物质,没有一种脏腑能够承受,难免点点滴滴地受到伤害,整个身体机能因此而一天天走向衰败。打点滴不过是抵制衰败的一种努力。

可是,用来抵制衰败的东西,不过是另一些化工物质。它们在暂时的疗效上似乎发挥了作用,病症得以减轻或消失,可怜的身体却成了各种化工产品相互攻击的战场,衰败的趋势难以逆转。人体本是自然的产物,其生长发育发展的整个过程,却成了消费化工产品的过程。

高总协助老公打理着生意,内心的一角一直在思谋着怎样才能让老公摆脱医院和点滴。其实不光是为老公想办法。自己虽然没去打点滴,生活环境和饮食内容跟老公完全一样,只不过问题还没爆发。还有自己的孩子们,那么娇嫩的身体,也在承受着同样的伤害。如果不想出个办法,内心的焦虑就化解不了。

她上班时在想,带孩子时在想,回娘家时在想,看电视时也在想。山坡上的苹果树,田垄里金黄的麦浪,藤架上的南瓜花,菜园里的白萝卜,屋檐下的玉米棒,灶台上的大蒜头……那一切都很自然,却成了回不去的世界。

朋友圈中有人结伴读经,又是孔子又是老子,听说都是圣人。圣人是教人做人的,也就是教人生活的。她带着找药方的心态参加了。

《论语》提到“困而学之”,她会心地一笑,原来自古就有人带着困惑与焦虑到处寻寻觅觅。《大学》说:“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她心头一震。一心赚钱,把身体搞坏了也不顾,这不就是“以身发财”吗?原来这叫“不仁”。帽子够大够沉,一下子把她压醒了,她终于找到了改变活法的药方:换一个方向,“以财发身”不就行了吗?现在不是正好有点“以财发身”的条件吗?

有一次,高总夫妇参加北京一个朋友聚会,一直提倡生态农业的著名学者蒋高明一开口,就激起了大家的共鸣。蒋高明说,当今农村环境污染、食物链污染、食品安全等,已经十分严重,现代农业对于土地的破坏,更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化肥、农药、除草剂、地膜、人工合成激素、转基因种子等,把农业改造为化工产业,食品添加剂则把食品工业改造为化工产业。列祖列宗搞了一万多年农业,交给我们的是一片净土。当我们以野蛮的化工产业模式经营着所谓“现代农业”,大地上已经长不出自然的庄稼。民以食为天,当我们在这样的土地污染和食品工业污染中繁衍几代人,人种的安全都会面临威胁。

大家都跟着蒋高明的描述满脸忧虑,高总从忧虑中醒过神来,看看身边的傅总,露出会心的一笑。高总请教蒋高明有什么应对之策,蒋高明说:咱们应该改弦易辙,发展生态农业。

高总颇有醍醐灌顶之感,她一下子明白了下一步应该做些什么,心里马上出现一方净土。她要找一片土地,种一些树林,和一些庄稼,还要种一些花花草草,把它建成乐园,跟燕山东麓那个山沟类似的乐园。她要规避蒋高明所提到的种种危机,不要现代农业,而要跟古人一样的自然生态,搞真正的生态农业,不用农药,不用化肥,不用除草剂,不用农膜,不用激素,不用合成饲料,不用转基因种子,不用食品添加剂。这八种神农没有见过的东西,全都不用。她要陪老公和孩子住在这个乐园里,在甜甜的空气中健康地呼吸,她要让孩子们在餐桌上,吃出她小时候的饭菜味,那才是自然的味道。

建这么个乐园,花钱少不了。坚守“八不用”的禁忌,复辟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产量也许只有今日十分之一,效益那是毫无指望,明摆着每年都要源源不断地朝里砸钱。这么多钱,老公会舍得吗?她试探着跟老公商量。她想好了一套长长的说辞,好让老公跟她一样充满向往。话没说完,傅总说,我也正有这想法,就该按照蒋高明的理念实践一把。真是一床被子不盖两样人。

【以财发身:创造一个小自然】

说干就干。唐山市丰润区沙流河镇,坐落在燕山与蓟运河之间一片原野上,开源农业生态文化园,坐落在沙流河镇之南。

建一个生态文化园,光有庄稼不够,必须有树林。桃林杏林苹果林山楂林,这是京东地区最常见的几种水果,必须齐全。除此之外,高霖君还选择了几种她特别喜欢的风景树,种植了梧桐林、银杏林、海棠林。果树与风景树各有布局,相互辉映。花草的种类那就更多了,这里既是百草园,也是百花园,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

庄稼种什么?京东常见的农作物,老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品种,都得有。小麦,玉米,水稻,花生,红薯,土豆,白菜,大葱,辣椒,茄子,豆角,韭菜,南瓜,冬瓜,丝瓜等,咱们燕山儿女,就是吃着这些五谷果蔬长大的,世世代代如此,咱生态园也必须如此。

高霖君牵着女儿的手,徜徉在自己创造的生态景观中,陶醉不已。女儿突然朝花丛中一只花蝴蝶跑去,总想把它捧在手心。蝴蝶飞飞停停,眼看女儿触手可及,一会儿蝴蝶又绕到了女儿的背后。就在女儿与蝴蝶的互动中,她发现生态园不止生机勃勃,还充满了灵性。

对了,生态园里必须有一些动物,让充满灵性的生命跟花草树木互动。兔子,山羊,驯鹿,鸡,鸭,鹅,火鸡,孔雀,狗,以及时不时在墙角或草丛中闪现身影的花猫,成为生态园的居民。高总一家住进了这个自己建设的生态园,孩子特别喜乐,大人逐步放松。

自从人类在地球上诞生,一直生活在花草树木环绕、飞禽走兽相伴的自然环境中,咱们的神经、骨骼、肌肉、皮肤、感官、视觉、听觉、思维,以及五脏六腑的分泌与互动、血液循环的路径与速度,都是为了适应这样的环境而形成的,就连人体化学物质排序,也跟地球表层土壤的化学排序一样。而地球,又生活在日月起落、银河流淌、北斗旋转的宇宙空间。人系天地所生养,必定跟天地具有同一性。中国人就是在这样的时空自觉中开创文明、建立天人合一信仰的。

当人口膨胀和城市化浪潮,使人类逐步失去这个环境,人们每一个细胞都会觉得失落、怅惘、焦虑,其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及其生理机能,必定会出现紊乱并逐步衰退,从而催生各种身心疾病。人们过着过着就内分泌失调了,过着过着就神经紊乱了,过着过着就癌症了,过着过着就抑郁症了,过着过着就六亲不认了,过着过着就破坏道德抛弃伦理了,过着过着就物欲膨胀贪腐无度了,过着过着就放弃生命跳河跳楼了,过着过着就虚无主义了。

这一切身体问题、心理问题、灵魂问题、道德问题、法律问题,虽然起因极其复杂,但其最基本的原因,是工业化、城市化改变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体系和文明形态。工业化、城市化、后现代化的发展越迅速,固有生态体系和文明形态的破坏就越快,人们身心所出现的恐惧、焦虑、衰退、紊乱、疾病就越严重。

从种族生存、经济发展、国家崛起、防止再度惨遭异族殖民蹂躏言之,咱们中华民族不得不放弃滋养我们千万年的固有文明,不得不师夷制夷模仿殖民侵略种族的“反文明路线”,走上资源集中、高效强国的不归路。清末民初以来,为了获得保国保种的成功,我们付出了固有文明形态急剧解体的代价,每个人都跟苦难深重、奋斗不息的民族一起承担着这种后果。傅总的身体失调,不过是这种后果的一个个例。

刚在生态园住满一个月,高霖君忽然有一个重要发现:这个月,老公没有去医院打点滴。不会吧?效果这么神奇?奇迹来得这么快?他们夫妇都不敢相信,都说再观察观察吧。半年过去了,一年过去了,傅总的身体没有出现明显问题,没再打过点滴。看着老公脸色越来越滋润,精神越来越饱满,高总满心欣慰:这钱花得值。一句“以财发身”的古训,就给他们的家运带来如此大的转变,她逢人就说,传统文化是个宝。后来凡遇学习传统文化的活动,诸如经典读书会,长城研究会,茶文化研究会,历史文化研究会等,她都积极支持,并成为带头人。

一晃十几年过去,正如那天傅总亲口告诉我的,住进这个生态园以来,他就告别了每月打一次点滴的状态。这种身体状态的好转,恰是起始于他住进这个复制“小自然”的生态园,能说纯属巧合吗?

【八不用:文明的坚守】

自从开园第一天,高总夫妇就立下了一个规矩:不用农药,不用化肥,不用除草剂,不用农膜,不用激素,不用合成饲料,不用转基因种子,不用食品添加剂。所谓“现代文明”强加给种植业的各种药物、手段,他们都坚决抵制。他们在办公楼门厅立了一块牌子,赫然书写着“八不用”的内容,每天更新着坚持“八不用”的天数。当笔者撰写本文时,正值“开源全域坚持八不用第4599天”。

高总给客人介绍园区生产时,很骄傲地说:凡是神农没用过的东西,我们都不用。神农不用农药化肥,咱们中国不一直是人口最多、经济最强的国家吗?不是出了那么多高寿的圣人吗?高总说起自己的坚守,充满豪迈感。坐下来细细算账时,则难免要面对持续投入的压力。这份豪迈感,是重金买来了。

神农确实做到了“八不用”,可是神农时代的农作物单产,跟农药、化肥时代的单产,差距太大了,基本上是一比十的关系。那时人口少,可以广种薄收,足够养活种族人口。再说那时所有部落所有农户都产量低,谁都没有压力。今天所有农户都有十倍的收成,产品价格是按照那种产量核定的。按照那种价格,生态园的收成根本无法收回成本,那就意味着经营者每年都要投入相当的资金,填补窟窿。

一般农户的玉米,每亩1000-2000斤,开源的玉米,每亩只有一百多斤。没有农膜催生、化肥助长、农药护驾,产量就是上不去。不但产量是人家的十分之一,其成本还远远高于人家。普通农户都是自己干活,开源每个环节都得请农工,这是一大笔开支。

人家一瓶几块钱的除草剂,就把草灭了,开源得请农工以古老的锄头人工锄草,这个成本支出简直到了奢侈的程度。如果人家的玉米卖一块钱一斤,能小有盈余,开源的玉米,即使卖十块钱一斤,也收不回成本。而且,这么不成规模的产量,根本没法投放市场——因为交易量越小,交易成本越高。

开源的苹果、山楂、杏、桃,因为不用农药化肥,不但产量低,卖相也不如人家,同等价格都很难吸引买家,更别说十倍的价格了。随着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很多老板都在感叹,钱越来越不好挣了。钢厂的水净化产业,卷得很厉害,效益越来越差。以前挣钱较多,补贴生态园不为难。如今生意日益艰难,依然要花那么多钱给生态园输血,压力越来越明显。

怎么办?高总夫妇似乎有理由重新选择。世界上有多少伟大的事业,因为时势的变化而中道夭亡,有多少美好的愿望,因为失去了固有条件,而不得不放弃。商量来商量去,高总傅总舍不得放弃。

他们把“八不用”看做一个底线,一种信仰,必须坚守到底。能不能聘请一位职业经理,加强生态园的经营,让它有点收入,先是减少每年的补贴,最后逐步发展到能赚点钱。无论谁来经营,他们共同强调必须坚守一条底线:把“八不用”进行到底。安总到任之后,琢磨着从提高产量入手,整点起色。产品不管卖不卖,收成增长即是潜在的价值。

不用化肥,那就从农家肥着手吧。

他提出到坝上牧区买一批羊粪来肥田。

高总傅总想了想,否定了这个主意。他们说,那排粪的羊,是吃什么饲料长大的,我们无法知道。如果它们经常吃人工饲料,或者吃催过肥的草料,那羊粪就成分复杂,不符合园区八不用的要求。

买农家肥有风险,那就只能想其他办法。安总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听说那些经营得不错的有机农场,我都认为是真的,来开源上班后,才知道只有开源是最过硬的。高总夫妇对于信仰有自己的体会。当他们自觉地追求自然品性,就像对待信仰一样,要求纯洁,一丝不能掺假。开源每年都种白菜,从来没卖过,大部分用来制作酸菜。开源的酸菜特别纯正,是餐桌上常年不断的美味。

有一次,几位工人懒得回办公室拿手套,就徒手制作了六缸酸菜。这事在农家再平常不过,南方北方的家庭主妇,都是这样制作酸菜的。高总知道后,没有批评员工,只是说,不戴手套,手上的微生物就会在酸菜中发育生长,那就改变了酸菜的正常演化,只能算不合格产品。所以,那六缸酸菜,全都不要了。虽然不需要面对市场的检验,只是自己吃,可是他们对于产品质量的要求,从来不含糊。这种质量意识,可能得益于他们长期从事环保行业所训练出来的专业素养。高总要求员工跟她一样严格把好环境关。她说,我们不要农药化肥,也不要自然之外的其他东西。我们住在自然里,吃在自然里,过着自然的生活,跟这个生态园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小自然。

咱们园区的土地,已经十三年没有见过化肥农药除草剂之类,也没有遭遇转基因种子的侵害,正在变成一方净土。咱们坚持八不用年头越长,这一方净土就越纯净。咱们自己首先成为这方净土的受益者,条件允许时则造福于更多的有缘人。

 

【美味:自然而又奢侈的餐桌】

开源生态园作为一家企业,其全部产品竟然都是非卖品。并不是他们故意不卖。当下的农产品市场所流通的农产品,都是化肥农药支撑起来的“现代农业”所生产的,开源以“古典农业”生产方式生产的农产品,在这个市场体系中没有交易空间。你的玉米报价如果是邻居的十倍,所有的顾客恐怕都会斜着眼睛看你。高总夫妇还有其他生意要打理,没有时间为这么小规模的出产去开拓市场渠道。

开源生态园的农产品都派什么用场呢?一是自家吃,所有的员工,所有的来客,都帮着吃。二是赠友,不但赠本地朋友,一些远处的朋友也成为受惠者。

那年开源举办了一个传统文化活动,我应邀来参加活动并讲过一次课,由此结识了高总傅总夫妇,六年来经常收到开源寄赠的绿色农产品。有一年我查看顺丰软件为每个客户制作的年终总结,全年给我寄送快件最多的,就是开源,六次。面粉、面条、土豆、大葱、白菜、玉米棒、玉米渣、水果等,每两个月就收到一次。这几年我们家没有买过面粉和面条。

高总最骄傲的时刻,是在餐桌上给一拨一拨地客人介绍这些绿色食品,即使每天讲解也不厌其烦。

这是苹果醋,你一定要喝点。我们家的苹果,除了送朋友的,全都制成了醋,这是世界上最纯净的醋,千万别错过哈!很多客人一边品尝一边赞不绝口,有的客人告辞时,还悄悄要求带上两瓶。

这是罐头桃,你一定要尝尝。我们家的桃,除了送朋友的,全都制成了罐头,这是世界上最纯净的罐头,错过了就吃亏了哈!

这个大饼是全麦面做的,特别香,你一定要尝尝。外面的面粉都有很多添加剂,最好的营养还都给提取光了,这个大饼既绿色又营养。

 

笔者老家是水稻产区,对面食的好歹不敏感。有几位来此相会的老乡,吃到这里的大饼,不断赞叹真香真香,没吃过这么好吃的大饼。我听了很为开源骄傲。

有一次满桌客人都盛赞大饼好吃,一位因面粉过敏而长期不吃面食的韩国女士,在大家的怂恿下,尝了一小口,觉得太好吃了,于是又尝了一口。越品尝诱惑越大,最后她说:我干脆放开肚子吃一顿吧,宁愿回家去打针吃药。

她回韩国后,每天等着皮肤过敏发作,却一直没事。过了一个月,她给高总打电话,为什么吃你家的面食不过敏呢?高总说,可见你过敏的不是面粉,而是面粉里的添加剂。面粉是农产品,添加剂是工业产品,你是工业产品过敏。

与大饼类似的美食,还有花卷。笔者在这里第一次见到长条形的花卷,也是第一次见到用煎锅煎熟的花卷。那种香脆感对我来说极具魅力,似乎跟童年时期吃烤红薯的感觉交相辉映。底面煎焦的条状花卷,是这里两种让我故意吃撑的美食之一。另一种是玉米饽饽。

高总推荐的调门最高的,是长相土里土气的玉米饽饽。粗糙的玉米面,包着开源生态园最不起眼的野菜,底面烤焦,圆面闪着白光,烤香和菜香都令人陶醉。笔者用餐总是止于八成饱,遇到玉米饽饽时,我常常把自己吃撑。吃撑了自然有点后悔,可是下次依然会吃撑。吃货轻易不吃撑,未遇玉米饽饽上餐桌也。

懂点烹饪的客人请教道,这么粗的玉米面,怎么会有这么好的黏性,能做成饽饽皮?高总不无得意地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好,咱们家厨师可能干啦!说完饽饽得说酸菜。高总说,这是咱们家的酸菜,酸味可能跟别人家没多大区别,可是咱是绿色白菜制作的,工艺要求特别高,怎么吃怎么放心。

这是咱们家的花生,值得你认真品品。咱们生态园十几年没有用过化肥农药,这是净土中长出来的花生,外面找不到的。这是咱们生态园自然生长的野菜,适合生吃,这个豆瓣酱也是自家制作的。你蘸酱尝尝这些野菜,满嘴自然的味道。

这个蒸鸡蛋你要尝尝,绝对的绿色食品。这些鸡都是吃咱们生态园的虫草长大的,没有一丝污染。咱家厨房只有鱼和盐是外面买来的,其他全是生态园的产品,油也是自家生产的。鸡精一类的调味品,厨房里一样都没有,咱们吃的全是自然。

开源还有一种美食是花椒扣肉。丰润这边的猪一般都要养到四百多斤才出栏,扣肉三分之二以上是肥肉,三分之一以下是瘦肉,用机器切成薄薄的片状,烧得特别烂,一不小心就夹断了。肥肉入口即化,一点也不油腻。每见扣肉我必定要吃一块,通常也只吃一块。不但因为它是美味,也是有意给身体补充动物油。华夏自古以来吃猪肉猪油,吃饱了才能大禹治水后稷播谷,才能卫青灭匈奴戚继光抗倭寇,才能创造世界上最灿烂的文明,建设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祖祖辈辈千万年吃惯的猪肉猪油,最能给中国人带来健康和力量,尤其能满足脑神经的需要。

近些年反对中国食品的宣传作品,一直在各种媒体狂轰滥炸,要中国人放弃传统餐饮,好让西方资本控制中国饭碗,这对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健康来说是釜底抽薪式的破坏。什么稀饭不能吃,豆浆不能吃,油条不能吃,米饭不能吃,猪油尤其不能吃。这种暗藏阴谋的胡说八道太多了,千万不能信。中国人的饮食文化,有经过历史检验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以前靠此传统兴旺,以后必将赖此传统绵延。

餐桌上每一种菜肴,高总都要介绍一番,满脸洋溢着自豪的光泽。我也跟着自豪起来。这都是神农、后稷为我们优选的菜蔬,咱们吃菜也是吃着历史,吃着文明大道,哪能不自豪呢。文王吃着这样的大饼演《周易》,孔子吃着这样的大饼著《春秋》,咱们吃大饼也是吃着文化,吃着民族的命脉与精气神,哪能不神采飞扬呢。

 

高总住进生态园不久就怀了第三胎,生了个胖小子,如今洋洋已经满十岁了。他特别爱吃蒸鸡蛋。每次吃饭,他给小碗里盛上半碗米饭,轻推转盘迎来蒸鸡蛋,挑几勺在饭上,又打开苹果醋,倒在蒸鸡蛋上,然后用勺子或筷子飞快地捣几下,之所以用“捣”字,是因为他搅拌的动作不太规范。

他挥手搅拌时那种满足的神情,让我深受感染。本来在满桌菜肴中,我并不特别喜欢蒸鸡蛋,可是我总是学着洋洋的样子,给自己挑几勺,好像专门为了体验一下洋洋那种特别满足的感受。一个孩子,怀着对世界绝对的信赖,吃着这些跟神农后稷时代一样洁净的食品,无忧无虑地长大,这是多么美丽的图景。我经常凝视着洋洋那种满足的神情,浮想联翩。也许是因为我知道工业社会很难见到这样的图景,才如此上心。

高总把园区的民宿叫做幸福大院,洋洋在幸福大院的餐桌上,才能享受这种幸福。高总说,看着自己的孩子吃着这些自然食品长大,内心觉得特别欣悦。她为孩子提供的成长条件,是工业时代绝大多数母亲无法办到的。她是万里挑一的母亲,当然应该格外欣悦。

河北省与国民健康事业有关的几位领导来开源考察,像其他客人一样,盛赞这里的健康理念和绿色食品。我说,这里的环保理念健康理念值得推广,但是这里的生产模式却没法推广。如果所有的耕地都是亩产一百多斤玉米,就没法养活地球上八十亿人口。这里看样子每顿都是粗茶淡饭,实际上却很奢侈。我们吃一个玉米棒,相当于吃了外面十个玉米棒;我们吃一块饼,相当于吃了外面十块饼。由化肥农药支撑起来的现代农业,既是被资本绑架而诞生的,也是顺应人口膨胀的吃饭需求而出现的。开源逆风而进,回归神农后稷时代的古典农业,代价太高。就投入与产出的效益而言,咱们这个摆满家常菜的餐桌,是个奢侈的餐桌。

领导对这种观点十分认同,继而补充道:“无法推广也不影响它的价值。颐和园也无法推广,要是天下土地都建成颐和园,全世界的人都要饿死。但是颐和园还是人人向往的地方,大家可以去那里休闲一阵,放松一阵,爬爬山锻炼一阵。开源这里也一样,要是大家都来这里休闲几天,吃几天绿色食品,清理一下肠胃,那也算是分享了这里的奢侈。”

高总说:“领导说得太好了,我就是想让大家来共享这方净土。”的确,开源生态园要想做出效益,只能从文化附加值上做文章。八不用是这里的核心竞争力,具备做大文章的基础。

【幸福大院:净土中的净土】

自从结识高总傅总以来,不但长期幸获绿色农产品馈赠,还每年收到他们来访的邀请。我是个十足的宅男,连西藏朋友密集的旅游邀请都被我拖掉了,觉得宅在家里读书写作就是最大的幸福。

我跟高总有着相同的童年经历,从小在山坡上滚大。后来长期居住在大城市,可心里最活跃的意象永远是乡下的山光水色和花草虫鱼,没法融入城市生活。北京的沙尘暴和雾霾,更是增添了我对于大城市的恐惧与隔膜,总想着有朝一日一定要躲得远远的。退休之后,一心想住进一个自然生态好、饮食健康的乡村,好规避城市的污染和喧嚣。

直到去年夏天,我第二次来开源,已经间隔了五年。当年住过的林中木屋,风貌依旧。几位文人学士在木屋中畅谈文化复兴的情景,历历在目。那个烧炕的小院落,增添了若干茶席,院南的树林里,孩子们正在进行对抗射击的军事游戏。

院西花园里,有一个茅草亭,亭边矮墙上,刻着著名学者翟玉忠介绍六经宏旨的文章,和《诗经》全文。诗经墙隔壁,是一个钢架玻璃棚和一个大礼堂,玻璃棚周边的文化墙上,张贴着各种图片,所有图片归结为四种内容:自然最美丽,祖国最伟大,劳动最光荣,学习最快乐。这是高总夫妇为了配合中小学生研学活动而拟定的品德教育主题。大礼堂足够举行一千多人的庆典活动,或婚礼,或讲座,或酒宴。

园区的中部有两条葡萄藤走廊,夏天特别阴凉。东部有一个特别宽大的紫藤花顶棚,面积接近著名的幸福大院。紫藤蓬下摆着茶桌。如果在这里开个百十人的会议或讲座,或者搞个生日雅集、毕业晚会之类,具有特殊的情调。

最让我喜欢的,是幸福大院。在办公楼和民宿之间,有一块空地,盖起了封闭式的玻璃顶,于是形成一个大约一千平米的院子。北京郊区燕山腹地的居民,也喜欢给四合院盖上玻璃顶,将露天院子室内化,大大拓展了使用面积,增加了居民的安全感和安静感。开源的幸福大院,使我对北京居民院落的好感有了寄托。

这个院子的文化色彩更为浓厚。院里有完整的水系,长年水流不断。靠墙布置了好几个茶席,至少可以供四组客人分别泡茶品茗。最大茶室边上,竖立着一段疙里疙瘩的古木挖洞制成的书画瓶,瓶中盛满了书画卷轴。茶室与茶室之间,或摆上一二书架,或用悬挂的巨幅书画作品分隔单元。一些坊间流行的国学经典图书,静静地立在书架上,期待着与读者结缘。

院落的主体部分,布置了会议桌,可供二十余人举行小型会议。会议桌南头,靠近玻璃墙的地方,是一个硕大的书法台案,毡布泛着柔和的白光,等待着书家的光顾。院子西南角是一个水流潺潺的水池,龙嘴里喷出的两股清流呈扇面展开,在水面激起汩汩不息的声音,犹如置身泉林之中。水池边上种着挺拔的芭蕉树,树边有个秋千架,让大人小孩一见就想坐上去荡几下。秋千旁边有两个躺椅,铺着洁净的米白色布垫子,即使没有躺上去也能感到懒散和放松。

在所有这些设施和物件之外,还有宽敞的空间,足够十几个小孩放开手脚嬉戏打闹。整个院落既有浓郁的文气,又有饱满的野趣,院落四周就是生机勃勃的生态园,所有的花草树木滋润着这个幸福大院。幸福大院入口处,贴墙挂着一幅四尺整张的书法作品,内容即“幸福大院”四字。幸福大院东楼北楼,是民宿客房,房门全都对着这个幸福大院。每位房客都觉得自己住的是套房,其外间就是这个广阔而又精致的幸福大院。

幸福大院西楼即办公楼,办公楼里有两个公司的招牌,还挂了个“开源耕读书院”的牌子。高总说,她们正在捉摸着,如何在传统文化方面做点事。如果说开源生态园是工业社会的一方净土,幸福大院则是净土中的净土。开源的净土对我很有吸引力,这是一个康养宝地,也是避开城市喧嚣一心读书写作的好地方。前几年吃上开源的面粉面条是受益者,去年盛夏我干脆住进了开源,更彻底地享受着这方净土的奢侈和自然。

在北京,晚上十点还觉得很早,不拖到十二点生不起睡觉的意思。入住开源以来,我每天晚八点睡觉,凌晨四点起床,坐在电脑前备课写讲义。一直写到十二点,有人喊我吃饭才停止。每天在电脑前工作八小时,仅吃早餐时耽误十几分钟。

一年来我的主要工作,是给国学教育书院博士课堂讲授《史记》,听讲的基础学员是我的博士生,还有全国各地几十位国学爱好者。他们相当一部分人跟我一起学习经史子集经典长达七年,正好到了以《史记·本纪》返照先王所著六经时。章学诚《文史通义》开篇云:“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这种经史同体同位的经学观告诉我们,《史记》也是大经。

我通过讲解《史记》,回顾华夏民族从文明初创到形成为同文同种的民族实体的壮阔画卷,描述中国文化核心理念在先民历史实践中一步步萌芽、发展、提炼、凝聚的过程。

《史记》按照六经宏旨梳理华夏道统,实与六经互文,亦即二者互为镜像。它与《尚书》《春秋》尤其血脉相连,可以说它的灵感、主旨都来自此二经。正因为如此,我在讲《史记》的进程中,停下来插播了《洪范》专题,还将该文讲义写得那么认真。住在跟周公、孔子、司马迁时代一样的净土,吃着跟他们一样的自然饭菜,致力于阐释他们的作品与精神,也许更能够得其神韵。

为了给《史记》补充史前材料,我写了八万字的考古学笔记。

我从两万年前江西万年仙人洞的陶罐及种植水稻,讲到九千年前浙江上山文化陶罐上的阴阳爻八卦符号,讲到七千年前河南渑池仰韶文化的农业生产,讲到七千年前安徽蚌埠双墩遗址的文字体系、河南濮阳大墓蚌塑龙虎图案及其天文学寓意,讲到六千年前辽宁牛河梁遗址祭天的圜丘和祭地的方坛。

然后,讲到《五帝本纪》和黄帝铸鼎塬、石峁遗址、陶寺遗址,讲到《夏本纪》和二里头遗址、阳城遗址以及河南登封的周公观星台,然后讲到《殷本纪》及箕子所传《洪范》大宪、伊尹所述《咸有一德》。每讲一篇本纪,我都要写作十余万字的讲义。《殷本纪讲义》之外,我为文中两个相关内容,撰写了《洪范十章讲义》六万多字、《伊尹论》四万字。

草草总结我在开源生态园的学术工作,忽然有点惊讶,以前似乎很少有这么高的工作效率。伏案不动连续工作八小时,年轻时也没法做到。为什么退休后却能扛得住这么高强度的工作?我将此归功于开源生态园空气好,饮食好,使我的身体和脑力得到了最好的滋养。

再说,住在这一方净土来讲古圣先贤的文德圣功,也许暗中得地气之助。开源之外的土地神,都是一身农药味,还不把人熏晕?开源的土地神,一身洁净,清清爽爽,能不令人神清气爽?午餐之后就不再备课了,通常小睡一阵,然后练一阵书法。有时在幸福大院的躺椅上,非常慵懒地躺下来,听听手机上的音乐或国际评论。

有时到生态园散散步,在花草树木间走走停停。某几次站在白菜地或萝卜地边,琢磨着为什么没施化肥也能长得如此茂盛?为什么没打农药它也没出现虫灾?在我看来,开源的大白菜是最茂盛的大白菜,开源的大萝卜是最水嫩的大萝卜。难道是老天护佑吗?

博士课堂是每周日上午讲课。如果备课尚不充分,周五周六的下午通常不敢休息,得赶任务备课。

晚餐之后,草草处理一些琐事,包括在微信上发几句感想,然后就上床睡觉了。大多数日子是八点睡觉,也有一些日子,六点七点就睡了。睡觉也不是马上鼾声大作,而是打开哔站,寻找爱听的讲座。一般都是听跟备课内容相关的课程。有时还故意听一些观点相左的课,一边听一边想着应该如何正面阐述正确的观点。往往听个开头就睡着了,若是重要课,第二天再听一遍。

床头放了几本书,很少看。晚上醒来,通常是刷刷手机,听听国际评论。可以把声音开到听起来轻松的高度,不担心吵着谁。幸福大院究竟幸福何在?对我来说,就是可以自然、从容地度过每一天,包括可以从容地睡觉。幸福大院很大,若是有三五道友同住,共研经史子集之学,共修六经之德,随性谈古论今,习字抚琴,偶或跟一身清气的土地神切磋神农后稷之教,岂不妙哉。外人称之为康养,我必称之为修仙。

西元2025年六月,乙巳年仲夏,写于唐山开源生态文化产业园

和通社 www.hkanew.com

感谢支持!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注:手机浏览器不支持微信支付。如需使用微信支付,请截图二维码或将文章分享到微信,再打开文章进行打赏。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进行支付

频道精选
AI人工智能中国的全球战略与政策性思考

AI人工智能中国的全球战略与政策性思考

AI人工智能中国的全球战略与政策性思考 编者:AI新文明是代表着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如何让中国在这场全球AI技术竞赛中处于领先地位?如何让中国成为未来AI新文明的领导者?这需要中国政府做出极其重大且明智的政治战略与政策制定。本社…
记敦煌中国汉唐书画院长著名文化学者马立智

记敦煌中国汉唐书画院长著名文化学者马立智

志于道,依于仁而游于艺 ——记敦煌中国汉唐书画院长著名文化学者马立智   文 / 汉心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经过历史筛选而成的文化形态,或信仰体系,如能做到雅俗共赏,深受群众喜闻乐见,则其入情、入理,薪火相传衍生的文…
以天人合一作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基础

以天人合一作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基础

以天人合一作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基础   长沙和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 邹昕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
评书画家柏君:“收拾精神,自作主张”

评书画家柏君:“收拾精神,自作主张”

评书画家柏君:“收拾精神,自作主张”   文/ 汉 心 艺术人生“游心于物,至阴肃肃,至阳赫赫,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庄子语),众所周知,现代擅艺者都有体无而后生有的意境悬设,钟情于“脱俗”而后独领风骚。在非想,非非想…
“疫情作乱”:问肉身沉重,谁能作主?

“疫情作乱”:问肉身沉重,谁能作主?

“疫情作乱”:问肉身沉重,谁能作主? 本社主笔  汉 心   (一) 现在世界注意力集中在战争、疫情和产业系统对社会经济的直接影响。但从大历史看,几个月也好,几年亦然,“老危机”终将过去。即使像大萧条、世界大战这样的…
汉心:技术、制度主义围猎,谁能保证没有恶意?

汉心:技术、制度主义围猎,谁能保证没有恶意?

文/ 本社主笔 汉心 新媒体时代,社交语言和人际关系都是即时性,碎片化拼接,而且呈短、平、快小圈子倾向,使得个人主观好恶比实事求是,分析问题更诱人,也更能影响民情民心。 仅从能量和信息配置上讲,“经济理性”、市场化借助新…

Copyright © 2015-2022 HKANEW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