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通社

首页 > 亚洲头条 > 详细内容

杜钢建:关于“英人英语源于中国”热议的声明

时间:2019-09-09    录入:本社编辑部

杜钢建:关于“英人英语源于中国”热议的声明

亲爱的网友,最近几天大家甚是狂欢。如果某些朋友第一次听到我讲“英人英语源于中国”的观点,觉得颠覆了自己的观念,不吐不快,你想骂就尽管骂。虽然骂人可以让人痛快,但还是适可而止,不要伤了身子。如果你觉得可笑,那也请你放声大笑,最好不要笑死人了。对于纯粹是误解了我而谩骂嘲笑我的朋友,我都能够原谅。至于我,为了探寻历史的真相,早就做好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准备。如果我的思考,能引发更多人的思考,思考人类的起源和文明的起源,我承受再多的谩骂、嘲笑,也在所不辞。但在骂完、笑完之后,我还是想说几句,澄清一些学术观点,以免谬种流传,引发更多不必要的谬误和混乱。
 
我提出英人英语起源于中国的话题几年来,无论是前年在美国奥城大学的演讲,还是去年在香港一带一路文旅会议上的演讲,始终是学术界小圈子内的讨论话题。不料今年在北京的两次演讲,引发各界人士参与讨论。特别是日前翟老师的记者访谈录发表以来,围绕英人英语源于中国的话题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一个原本非常专业且严肃的学术话题自发成为几乎全民热议的话题,这说明在从幼儿园开始学习英语且盲目崇尚英语文化的中国,英人英语起源问题的确值得认真研究。这是一场关于英人英语源于中国的知识大普及。在这里要感谢所有参与讨论的媒体和网友,无论赞成与否,是大家的参与促使各界人士去思考英人英语与中国各地的关系。根据此番网络热议的情况,我想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在讨论中我个人的学习收获很大。我有幸得知1913年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中国人和苏美尔人》(Chinese and Sumerian)的著作。该书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考古学者、德国慕尼黑大学考古学者、英国大英博物馆考古学者和日本考古学者等研究考古文字的专家们联合著述的。该书论证世界语言文字的源头是中国古代的甲骨文。由此而推,文明源头在中国。目前该书英文版在北京国家图书馆有藏本。奇怪的是,该书出版100多年了,中国学术界无人翻译。在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下,中国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主流意识已经接受不了世界语言文字的源头在中国这一历史事实。我已经请北京的翟老师帮助复印此书,希望组织有关学者进行翻译。在讨论中,我还得知在英语源于汉语的学术研究领域,武汉的吴彬华教授早已经有深入研究,欢迎朋友们向他请教。此外,四川人民出版社的缪迅先生提供大量关于三星堆文化的具有文字和图像的玉器实物图片,使我深信我关于耶稣基督文化的源头在大湘西地区的研究结论是正确的。
 

二是要深入解答英人英语源于中国的问题,需要加强文明学特别是文明起源学的研究。在文明学领域,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的文明冲突论和肯尼迪政府学院奈教授的文化软实力理论是引发国际学术界开展文明学研究的重要推力。我于上世纪在哈佛大学与奈教授等人讨论文化软实力和文明冲突问题时讲过,只要重新认识自伏羲以来中国传统思想与制度文化的真实历史,人类未来的文明进程一定会从中找到解决冲突的智慧和经验。过去二百年,在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下,中国人逐渐习惯于接受人类源于非洲说和华夏文明西来说。在中国,在文明学领域,近年苏三女士的华夏文明西来说、刘光保先生的埃夏一体说、亚布先生的哈拉巴文明说等已经从不同视角和研究领域为文明学的奠基做出了重要贡献。世界各大文明的起源问题需要从不同学科和不同领域深入开展专题研究。人类文明在不同时期由东向西再由西向东的演变历史揭示出夷夏互变的发展规律。大力开展文明学特别是文明起源学的研究,有助于解答英人英语的起源问题。
 
三是我在《文明源头与大同世界》一书中讲的大湘西地区的概念包括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广西云南等地区,实际上是今中国版图内的大西南地区。我之所以称其为大湘西地区,因为上古时期大西南地区的一些主要国家的国都至今还在今湖南地区。文明起源于大湘西地区与文明起源于湖南地区是两个不同概念。网友们普遍误解了我提出的大湘西地区概念,将大湘西地区等同于湖南,从而认为我是“湖南中心论者”。“湖南中心论”源于2015年11月18日澎湃新闻网对周行易先生和我本人的批判,这本身是外界扣给我们的帽子,然后谬种流传,别人以为这就是我们自己鼓吹的口号,然后好借此嘲讽我们。学术界和媒体界遇到新的观点,不是予以宽容的氛围,学者不是虚心学习深入探讨以达到共同进步,而是抡起大棒就打人,或者扣以“民科”的帽子以使其污名化,这也是二十年未有之怪现状,不,应该是三千年未有之怪现状。请问大家,中国这到底是怎么了?
 
四是古代中国的英国在究竟在哪里?我讲英人英语起源于中国是指夏商周时期安徽湖北一带有个名叫英国的方国。古英国人逐步迁徙到西方建立英国。尧舜禹时期的皋陶和伯益的后裔在今安徽和湖北一带建立六国和英国。英国出自六国。如果说英人英语具体起源于中国现在哪个省,我倒是赞同安徽起源说和湖北起源说。今安徽湖北交界一带曾经是古代英国的所在地。此地也是楚文化和楚人的聚集地之一。近年的考古发现表明,秦汉以前安徽湖北江西的楚墓石壁上的人物图像大量是印欧人种的白狄和赤狄,和当今的英国人相似,这是有实物考证的,绝不是空穴来风和纸上谈兵得到的结论。还可以从语言、宗教、风俗和家族谱系等多方面证明,中国楚地的古英国人和现代英国人有关联。楚地的古英国人中有李氏、偃氏、赢氏、费氏等家族。这些族群中有一些人逐步移居到欧洲。现在欧洲的英国人中依然有人保留有古代中国的英人和秦人的血统,反映出皋陶和伯益家族的历史传承。我可以将古六国古英国人的家族谱系及其在欧洲英国人中的传承关系讲清楚。
 

五是“英国起源于湖南”、“英国人和英语起源于湖南”的说法是以四川社科院向院长为代表的一些不好学习又喜欢贬低别人的领导们和打手们原创的。四川社科院院长向宝云的原话是“英国人和英语起源于湖南”,然后发表到各大媒体后变成标题党“英国起源于湖南”,想必这得到了向院长的认可,或者就是记者与向院长的合谋,也就是说这两句话的发明人是向院长。本人说过“英人英语源于大湘西”,但绝不是“英国起源于湖南”,且不说这个观点是否有道理,这句话本身就逻辑不通,莫非古英国作为一个国家可以从湖南搬到大不列颠岛,或从湖南一路扩张到欧洲?符合逻辑的说法,应是英国人起源于大湘西,即古英国人从中国南方一步步迁移到欧洲。向院长口口声声说要治学严谨,可是这里体现的是却是堂堂一个院长的轻薄和毫不严谨。向院长发明了“英国人和英语起源于湖南”、“英国起源于湖南”,然后又把这些个帽子扣到我头上,以逞口舌之快。网络上,还有一大批人以我的名义造假,对我进行污蔑、人身攻击。有一股向院长们的势力,在努力将我“沦为笑谈”,实实在在体现了学界和媒体界的轻浮,和这个时代的荒谬。我没有说过“英国人和英语起源于湖南”、“丹麦源于丹东的麦子”等等之类的话。对于这些恶意笑谈的始作俑者,我更不愿意忍人之恶。
 
六、最后,对于一些以我的名义胡编乱造谣言和传播谣言的媒体记者和网络写手,我已经在约请律师团准备材料,对于构成人身攻击和名誉侵权的行为,我保留维权的权利并准备随时起诉。如果某些网络写手能够反思忏悔并提前删掉进行人身攻击的文章,我可以既往不咎。对于死不悔改的人,我也将追究到底。
 杜钢建 2019年9月9日(责任编辑:枕戈)

【责任编辑:枕戈) 【责任编辑:和通社】
和通社 www.hkanew.com

感谢支持!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注:手机浏览器不支持微信支付。如需使用微信支付,请截图二维码或将文章分享到微信,再打开文章进行打赏。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进行支付

频道精选
重释天人合一:推动西方学术范式与语言方式的历史转折

重释天人合一:推动西方学术范式与语言方式的历史转折

——兼论构建新时代学术范式与语言方式重塑民族尊严 文/ 刘浩锋(习近平经济思想共富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研究员 中国逻辑学会会员) 中国民族文化复兴,不仅要重拾天人合一,运用数理逻辑诠释天人合一,让世界透彻理解天人合一,重塑民族…
研究确定患癌病体现新冠mRNA疫苗基因组整合证据

研究确定患癌病体现新冠mRNA疫苗基因组整合证据

最近,美国一项癌症病例研究报告中,首次记录到了来自新冠mRNA疫苗的遗传物质,已转录整合入人类基因组的直接分子证据,它进一步从证据链上压实了深层政府通过国际资本与医疗生物技术手段实施人口减灭计划,他们涉嫌对人类犯下生化屠杀…
为何用形式逻辑搭建数理模型描述经济现象毫无价值纯属自慰!兼谈杨振宁的文化硬伤

为何用形式逻辑搭建数理模型描述经济现象毫无价值纯属自慰!兼谈杨振宁的文化硬伤

文 刘浩锋(习近平经济思想共富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逻辑学会会员) 用形式逻辑数理模型来描述社会经济运行现象或某个经济理论,热衷搭建精致“经济学模型”,这是一种象牙塔里的学术娱乐或者说是精神自慰。所有模型,越精致越局促,离客观…
杨振宁先生逝世:科学巨星陨落,家国情怀永存

杨振宁先生逝世:科学巨星陨落,家国情怀永存

——兼论其学术传奇、科教贡献与情感选择 文/胡勇飞(本社时事高级评论员) 一、巨星陨落:一代物理学的灯塔 2025年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他的离去,不仅是科学界的巨大损失,…
和通社评论员: “核爆级”军队反腐为四中全会铺路

和通社评论员: “核爆级”军队反腐为四中全会铺路

【本社高级记者 评论员 胡勇飞】今日下午,国防部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张晓刚大校发布重磅消息,犹如一枚核弹引爆:包括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何卫东,中央军委委员、军委政治工作部原主任苗华在内的9名高级将领因严重违纪…
童增:推动国宝“唐鸿胪井刻石”回归的五个历史节点

童增:推动国宝“唐鸿胪井刻石”回归的五个历史节点

图片1895年唐鸿胪井刻石碑亭在旅顺 ©童增工作室 中华唐鸿胪井刻石是中国的国家主权石,印证了我国至少从唐代起就已经对包括辽东半岛在内的辽河流域实施了有效管辖。这块比唐蕃会盟碑还要早100多年的唐鸿胪井石刻,是中国东北地区历史上…

Copyright © 2015-2022 HKANEW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