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通社高级时事评论员 胡勇飞
2025年,中国医疗健康领域迎来一系列重磅政策。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等多部门密集出台文件,从三级医院评审标准改革到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规范,从医保基金监管到医养结合服务推进,一幅幅健康中国的宏伟蓝图正徐徐展开。
这些政策不是孤立的调整,而是一场关乎全民健康的系统性革命。随着十五五规划逐步实施,中国的医疗服务体系正在重构,以满足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挑战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评审标准革新:三级医院回归初心
2025年6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5年版)》 ,这是继2022年版后的又一次重大调整。新版评审标准的核心在于引导三级医院回归其本质职能——重点做好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
《标准》明确规定,三级公立医院原则上应当由省、市级政府举办,坚持高标准建设,落实好“大病不出省”的目标任务。这一规定从源头上保障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合理布局。
评审标准为三级医院的发展划定了清晰边界。设定了三级医院的总床位数、单体院区床位数、分院区数量等规模指标。
同时,通过出院患者四级手术占比、病例组合指数等体现医疗服务难度的指标,引导三级医院合理控制规模,更加聚焦于疑难重症的治疗。
《标准》还强制规定三级综合医院应当规范设置儿科、感染性疾病科、病理科、老年医学科,以及公共卫生科等直接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科室。
这一要求体现了对医院科室均衡发展的重视,特别是加强了儿科、精神科等短缺科室的资源配置。
评审方式的变革同样值得关注。《标准》更加注重线上评审和日常数据监测,提高评审的客观性,明确提出不得使用“千分制”等过于细化、脱离实际的评审方式。这一变革将减轻医院迎评负担,使医院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医疗服务本身。
人工智能赋能:医疗迎来科技新变革
2025年11月,国家卫健委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印发 《关于促进和规范“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发展的实施意见》 。这份文件为中国医疗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制定了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实施意见》设定了明确目标:到2027年,建立一批卫生健康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和可信数据空间,形成一批临床专病专科垂直大模型和智能体应用。
到2030年,基层诊疗智能辅助应用基本实现全覆盖,推动实现二级以上医院普遍开展医学影像智能辅助诊断、临床诊疗智能辅助决策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文件聚焦八大重点应用方向,涵盖基层应用、临床诊疗、患者服务、中医药、公共卫生、科研教学、行业治理和健康产业,共24项具体应用。这一全面布局显示了决策者对人工智能赋能医疗全链条的深远考量。
在基层应用方面,《实施意见》提出建立基层智能辅助诊疗应用,向基层医生提供辅助诊疗、处方审核、随访管理、中医诊疗等智能应用。这一举措将极大提升基层医疗服务的规范性和同质化水平,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在临床诊疗领域,文件要求推广医学影像智能诊断服务,支持省统筹集约化开展医学影像辅助诊断、报告生成、影像质量评价和提供治疗方案建议等智能辅助服务。
同时,拓展临床专病辅助诊疗服务,聚焦儿科、精神、肿瘤及罕见病等重大疑难疾病临床决策智能辅助应用。
为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规范应用,《实施意见》强调坚持人工智能赋能而不替代的定位,创新监管方式,实施分类管理,强化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这种既鼓励创新又注重规范的态度,体现了政策制定的平衡思维。
医保体系升级:民生保障网更密实
2025年10月,国家医保局举办2025年度医保规划和基金管理培训班,要求全国医保系统全面把握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与高质量编制全民医保“十五五”规划和加强医保基金管理结合起来。
医保基金的可持续性关系到全民健康保障的稳定性。培训班强调要加强基金运行管理,维护医保基金安全。这体现了医保管理部门对基金安全的高度重视,毕竟医保基金是人民群众的“保命钱”。
在地方层面,云南省医保局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时提出,要持续深化医保改革,常态化制度化推进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进一步挤压流通环节不合理水分。
同时,不断健全医保基金监管长效机制,严厉打击欺诈骗保行为。这些措施旨在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减轻群众医药负担。
医保局还着力推进基本医保省级统筹,优化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提升医保制度公平性和可及性。这对于流动性日益增加的现代社会发展至关重要,让人民群众无论身在何处都能享受到便捷的医保服务。
《云南省“十五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的制定工作也已启动,着力构建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这代表了十五五时期医保改革的基本方向。

健康科普规范:清朗网络空间
2025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 《关于医务人员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试行)的通知》 。这一文件旨在治理互联网健康科普领域的乱象,为公众获取权威、准确的健康信息提供制度保障。
《通知》提出了十条负面行为清单,为医务人员的互联网健康科普行为划定了红线。这些规定有助于过滤健康科普中的虚假信息和商业推广,让科学、准确的健康知识更好地惠及公众。
文件同时要求医疗机构要压实管理责任,建立健全互联网健康科普账号备案制度,并实行动态管理。加强对医务人员法律法规和健康科普相关要求的教育培训,建立日常监测和常态化抽检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
《通知》在规范医务人员行为的同时,也明确鼓励和支持医务人员依法依规以多种形式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健康科普。这种“寓管理于服务”的理念,既保证了健康科普的质量,又不会挫伤医务人员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
民生实事推进:切实解决急难愁盼
2025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发布《关于实施2025年卫生健康系统为民服务实事项目的通知》,确定了八项民生实事,直击群众看病的痛点、难点。
八件实事包括:全国二、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均提供儿科服务;每个地市至少有一家医院提供心理门诊、睡眠门诊服务;地市内医疗机构之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项目超过200项。
还包括每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取消门诊预交金;常住人口超过10万的县均能提供血液透析服务等。
这些举措针对的都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就医难题。例如,取消门诊预交金这一规定,要求公立医疗机构原则上不迟于3月底停止收取门诊预交金,并对存量门诊预交金陆续进行清算、退款。这一措施将大大减轻患者就医时的资金压力,改善就医体验。
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则能有效减少重复检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通知要求地市内互认项目超过200项,并建立互认统计分析及结果反馈机制。这一举措不仅利于患者,也能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在血液透析服务方面,通知要求常住人口超过10万且县域内不能提供血液透析服务的县,要确定一家医院设置血液透析室,配置相关设备。这一政策将让众多县域内的肾病患者不再奔波劳累,在家门口就能获得必要治疗。
随着一系列政策落地,中国医疗体系正迎来一场深刻变革。从大城市三甲医院到县域的基层医疗机构,从临床诊疗到健康管理,从传统医疗到智能医疗,这场变革涉及每一个角落。政策生命力在于实施。随着十五五规划蓝图全面铺开,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医疗政策正以前所未有力度和速度落地生根。这并非一次简单的政策调整,它标志着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正从追赶者向引领者的进步。
一个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覆盖全民、生命全周期的健康保障体系已初具雏形。它不仅是抵御社会老龄化风险的坚固堤坝,更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迈向民族复兴的坚实阶梯。我们正在见证的,是一个伟大时代为它的公民所构建的、最宏伟也最温暖的安全承诺。
这波澜壮阔的革新浪潮,必将汇聚成推动健康中国巍巍巨轮破浪前行的磅礴力量,为民族永续发展注入不竭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