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以科技霸权为幌子的文明遏制行动

和通社高级时事评论员 胡勇飞
2025年11月5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宣布神舟二十号因疑似遭受空间微小碎片撞击推迟返回。这则简短通报背后,隐藏着严峻的太空安全危机。数据显示,太空碎片以每秒7.9公里速度飞行,1毫米碎片的撞击动能相当于子弹,1厘米碎片威力堪比手榴弹。而在地球轨道上,超过100万个尺寸大于1厘米的“潜在杀手”正在游荡。
此次撞击事件发生的时间节点耐人寻味——正值中美在太空领域的博弈进入白热化阶段。美国太空军刚宣布计划部署两种新型反卫星武器,星链卫星系统则已形成规模化的太空存在。尽管官方未明确指向特定责任方,但历史记录显示,2021年7月和10月,两颗星链卫星曾两次逼近中国空间站,迫使中国空间站实施预防性避碰。这种“巧合”不得不让人怀疑其背后的战略意图。
星链威胁:太空军事化的隐形外衣
星链系统表面上提供全球互联网服务,实则已成为美国太空霸权的重要工具。截至2025年6月,SpaceX累计发射8875颗星链卫星,其中已确认陨落1163颗,约3135颗处于不稳定状态。这种大规模卫星部署本质上是对有限轨道资源的野蛮抢占,制造了严重的太空交通拥堵。
更令人警觉的是,星链卫星与军事系统的深度融合。在俄乌冲突中,星链卫星为乌军提供通信和情报支持,显著提升其作战效能。这表明星链系统已超越民用范畴,成为美国“军民融合”战略的太空延伸。其密集星座部署不仅增大了碰撞风险,更可能被用作太空监视、干扰甚至攻击平台。
舆论战场:从技术事件到认知领域的博弈
神舟二十号事件发生后,国内外舆论呈现两极分化态势。国内舆论以理性为主,44.9%的舆情保持中性,38.8%为正面评价。网民普遍认同“安全第一”原则,赞赏中国航天“宁可任务延期、绝不冒险返航”的负责任态度。

然而,国际舆论场却暗流涌动。部分国际媒体试图将技术问题政治化,渲染“中国太空技术可靠性”质疑。这种叙事背后是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当美国星链卫星发生故障时被称为“技术挑战”,而中国航天为安全采取谨慎措施时却被曲解为“能力不足”。这种双重标准暴露了西方话语体系的霸权本质。
阴谋溯源:对华战略围堵的立体化演进
神舟二十号遭遇的太空碎片威胁,只是西方对华遏制战略的冰山一角。纵观近年来的国际局势,一个全方位、多领域的对华围堵网络正在形成。
科技绞杀:从荷兰抢劫安世半导体专利,到英国企图侵吞中企97亿债务,西方正系统性破坏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金融攻击:伦敦金属交易所突然废止人民币交易,是美元霸权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垂死反扑。生物暗战:新冠疫情起源疑云与特定疫苗潜在风险,警示生物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前沿阵地。认知操纵:通过扶持“精英公知”群体,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持续发动颜色革命。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实则是精心协调的体系化攻击,旨在阻断中华民族的复兴进程。
破局之道:在反围堵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需要以更宏大的战略视野破局。
技术自主:加速推进北斗系统、天宫空间站等太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全自主的太空安全体系。神舟系列任务已展现中国航天的多重备份和快速响应能力——地面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处于“热备份”状态,可在8.5天内应急发射。规则重塑:积极推动太空交通管理国际规则制定,倡导“太空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已向联合国提交轨道安全提案,推动碎片研究、监测和数据共享。舆论反击:揭穿西方“科技霸权”伪装,曝光其双重标准。通过神舟二十号事件科普太空碎片危害,提升公众科学认知。全球协作:即使在政治分歧下,仍坚持技术层面的务实沟通。近日中国国家航天局主动联系美国宇航局协调卫星避碰,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行稳致远:征战星辰大海
神舟二十号的“推迟”不是退却,而是为了更稳妥地前行。这背后体现的不仅是中国航天“宁可推迟十天,不能冒险一秒”的生命至上理念,更是一个文明古国在面对新型战略威胁时的沉着与智慧。

当太空成为新的角力场,当科技霸权戴上商业面具,中华民族必须保持清醒认知:每一次“技术故障”背后都可能暗藏战略博弈,每一次“正常调整”都可能面临恶意解读。唯有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并重,两条战线协调统筹进行,才能在惊涛骇浪中行稳致远。
中国的太空征程,是十四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任何遏制中国发展的阴谋,终将如同太空中那些无序漂浮的碎片一样,被历史洪流冲刷殆尽。而人类探索太空的壮丽史诗,必将因中国的参与而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