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和通社 高级评论员 古月飞刀
当医疗精英将五星级酒店当作”公差蜜月”的温床,当公共资源沦为个人风月的资本,我们不得不发出沉重质问:谁来守护医疗系统的最后底线?
随着执法部门对湖南省人民医院祖雄兵曾琦事件的深入调查,问题正不断浮出水面;调查公告显示,从2025年5月至11月的出差审批单中,发现祖雄兵与曾琦在六个月内累计27次共同出差,其中15次为非必要会议,涉及典型违规行为。包括重复参会、绕道出行、会议性质存疑。两个人在工作领域里面并不同,却能在短短六个月之内频繁达到27次共同出差,平均每月近5次。平均每周超过一次,且每次均入住五星级酒店。这道简单的算术题,不仅算出道德沦丧的频次,更算出监管机制的全面失守。
视频曝光的8月18日正是工作期间。此外各种细节正不断流出,接下来的是采购是否违规、学术论文是否有假等。大数据时代,经济问题一查就清楚。这起事件的恶劣影响已远远超出个人作风与违规范畴,直指医疗管理制度的深层漏洞,亟待完善。
制度漏洞:当监管形同虚设
按照《公立医院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医院领导干部出差必须严格执行审批备案制度。然而,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如此异常的高频率共同出差竟然畅通无阻。监管机制的失灵令人震惊。医院内部的纪检监察部门、财务审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本应构成严密的监督网络。但在实际运作中,这些监督环节层层失守,直到不雅视频网络曝光,问题才被迫浮出水面。这种现象折射出医疗系统内部监督的普遍困境:对精英人才的过度宽容,对领导干部的特殊优待,让规章制度在权力面前打了折扣。
法律红线:公私不分的代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若查实存在虚报冒领差旅费用、违规收受企业赞助等行为,可能涉嫌贪污罪、受贿罪等刑事犯罪。法律的红线不容逾越。这些高昂的五星级酒店住宿费用,如果是由科研经费或医院公共资金支付,就涉嫌侵占公共资源;如果由药企或器械商承担,则可能涉及商业贿赂。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医疗系统的领导干部更应成为遵纪守法的表率。任何将公共资源私有化的行为,都是对法律的公然挑衅。

公众信任:医疗廉洁的基石
医疗系统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领域,其公信力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当医疗精英沉迷于五星级酒店的奢华享受,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将何以维系?
公众的知情权不容侵犯。这起事件之所以引发强烈关注,不仅因为其香艳猎奇,更因为它触动了公众对医疗公平正义的深层忧虑。每一个异常出差的背后,都可能意味着本应用于患者治疗的资源被侵占。国家卫生健康委多次强调要”持续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这起事件正是对医疗行业作风建设成效的一次严峻考验。
制度改革:从个案到体系的深层反思
这起事件不应仅止于个案处理,更需要引发制度层面的深刻变革。必须建立健全更加严格、透明的差旅管理制度,强化财务审计和监督问责。制度建设的迫切性凸显。应当建立医务人员出差公示制度,让每一次学术交流都在阳光下进行;完善科研经费使用监管机制,确保每一分公共资金都用在刀刃上;强化领导干部廉洁考核,将职业道德作为晋升评价的重要指标。
同时,要畅通监督举报渠道,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法治精神:用制度守住医疗净土
《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明确规定:”医疗卫生人员应当恪守职业道德,遵守行业规范,提高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这不仅是对普通医务人员的要求,更是对医疗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法治的刚性约束不可或缺。要进一步完善医疗领域反腐败法律制度,加大对医疗资源滥用行为的惩处力度,让制度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法治思维,用法律制度守护医疗行业的纯洁性,维护医务人员的良好形象。
公众监督:照亮每一个阴暗角落
这起事件的曝光,充分展现了公众与媒体监督的强大力量。正是网友的持续关注和深入挖掘,让隐藏在正常学术交流外衣下的异常行为无所遁形。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要进一步完善公众监督机制,保障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只有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有效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医疗机构应当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及时回应公众关切,用实际行动重建医患信任。
前路与希望:重塑医疗行业形象
这起”五星级酒店公差蜜月”事件,尽管令人痛心,但我们相信广大医务人员依然坚守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中纪委资深人士向记者表示,这种现象在当下的教科文卫领域的腐败情况大体如此。重建信任任重道远。
在习近平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我们必须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净化医疗环境。人们相信,通过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监管机制的持续强化、公众知情权与媒体监督的有效参与,医疗行业一定能够重塑形象,重新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