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通社

首页 > 时政热点 > 详细内容

杨振宁先生逝世:科学巨星陨落,家国情怀永存

时间:2025-10-18    录入:本社编辑部

——兼论其学术传奇、科教贡献与情感选择

文/胡勇飞(本社时事高级评论员)

一、巨星陨落:一代物理学的灯塔

2025年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他的离去,不仅是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更是一个时代的终结。先生一生跨越世纪,以“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治学态度,在人类知识边疆刻下不朽印记,其生命轨迹与学术成就,恰如他钟爱的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二、学术丰碑:重塑现代物理学的巨人

杨振宁的科学贡献,堪称20世纪物理学的一座珠峰。

颠覆性理论:从宇称不守恒到规范场论

诺贝尔奖的突破:1957年,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颠覆了物理学的对称性共识,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这一发现不仅验证了科学思想的勇气,更点燃了全球华人的学术自信。

杨-米尔斯规范场:1954年,他与米尔斯提出的规范场论,被公认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与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比肩。这一理论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奠基,引领了半个世纪的基础科学探索。

跨界影响:数学与物理的融合

杨-巴克斯特方程:他在统计物理和量子多体问题中发现的数学结构,催生了“量子群”这一新兴领域,彰显了物理学与数学的深刻统一。数学大师陈省身曾惊叹其“在理论物理的可解性中起着根本作用”。

三、心系故土:推动中国科教事业

杨振宁始终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发展紧密相连,其贡献远超学术范畴。

打破坚冰的学术桥梁

1971年,他成为中美关系缓和后首位回访新中国的华裔科学家,此举打破了当时外交僵局,掀起了海外学者归国潮。他直言:“由于条件所限,最近几年恐怕不会有很多人愿意长期回国定居,但可以先请他们做短期讲学”。

他亲自募集资金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资助近百名中国学者赴美进修,其中许多人成为日后中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

科教改革的建言者与实践者

助力中国科大:自1978年访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起,他多次为学校发展献策,支持同步辐射实验室建设,并呼吁“高校间不能缺乏交流”。他对少年班的教育建议——“不要给学生太多束缚,支持他们向擅长方向发展”,至今仍显前瞻性。

清华高等研究院的奠基人:1999年回归清华后,他将高等研究院的建设作为“新事业”,为国内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倾注心血。他曾说:“我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自己不如别人的心理”。

四、情感选择:个人自由与时代符号的辩证

杨振宁与翁帆的婚姻,既是私人情感的自主表达,亦成为社会观念的试金石。

争议中的坚守

2004年,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结婚,引发广泛讨论。部分舆论以“生理窘态”“传统迷思”质疑其婚姻,但夫妇二人联名撰文回应:“我们没有孤独,只有快乐……我们的婚姻是‘天作之合’”。

作家陈祖芬曾评价:“在爱情面前,是杨振宁先生大,还是翁帆大?我看差不多,最多一个五六岁,一个七八岁”,揭示了情感联结超越年龄的本质。

社会意义的超越

这段婚姻映射了中国社会对个人自由与传统的博弈。杨振宁曾以科学家的精准比喻爱情:“诗句的好处是讲不清楚,如果都解释清楚,诗意就没有了”。他对“真与纯”的追求,与其学术精神一脉相承。

正如《南风窗》所言:“一个人从年轻到老,敢于追求所爱……升华成乐观前进的动力,这个人绝对是幸运的”。这段关系不仅是私人选择,更成为挑战世俗成见的符号。

五、历史坐标:不朽传奇与时代启示

杨振宁的一生,是科学理性与人文情怀的交响。

科学精神的传承者:从西南联大的烽火求学,到普林斯顿的学术巅峰,他始终以“对称与守恒”的物理美学,揭示宇宙的深邃秩序。

家国情怀的践行者:他放弃美国国籍时动情道:“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其归根之举是对邓稼先“千里共同途”誓言的践诺。

多元价值的包容者:他对婚姻的选择、对年轻人才的提携,无不体现“宁朴毋华”的真诚与勇气。

杨振宁先生的离去,是物理学的巨大损失,其思想的光辉仍将照亮后人前进的道路。他的科学成就、家国情怀与人生选择,共同构筑了一部跨越世纪的史诗。正如国际小行星命名“杨振宁星”,他在人类文明星空中永不陨落。对于这样一位巨人,社会应以其挚友邓稼先所言之“共同途”为鉴——理解其科学贡献的深远,尊重其个人选择的自由,铭记其赤子之心的温度。

和通社 www.hkanew.com

感谢支持!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注:手机浏览器不支持微信支付。如需使用微信支付,请截图二维码或将文章分享到微信,再打开文章进行打赏。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进行支付

频道精选
双珠陨陷:李微微与乌兰殊途同归警钟长鸣

双珠陨陷:李微微与乌兰殊途同归警钟长鸣

本社高级评论员 胡勇飞 在湖南的政治星空中,李微微与乌兰曾是两个熠熠生辉的名字。她们一位是深耕本土、步步晋升的“湖湘女儿”,一位是来自草原、跨省交流的“蒙古族明珠”。凭借迥异的背景与轨迹,她们双双跻身正部级高官之列,一度被视…
汉心:政教文明离不开批判更须“礼赞崇高”

汉心:政教文明离不开批判更须“礼赞崇高”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举凡有所作为的国家、民族和组织效能之高下,既离不开经济基础和“武器批判”,更要礼赞崇高,自命“光荣正确”,并促成社会风气勇跃“歌功颂德”,才能团结人民,鼓舞人心。经验和事实都表明,单靠制度、法律和经济增…
北大教授:毫无意义的研究正在大行其道,等于“放屁”

北大教授:毫无意义的研究正在大行其道,等于“放屁”

社会科学肩负着研究社会、回应现实挑战的责任。学者不是事不关己的看官,也不是隔岸观火的过客,而应该是研究社会、提供有价值的知识的先锋。而现如今,社会科学研究似乎进入了“历史的垃圾时间”,学术刊物上充斥着大量规范性强、方法漂…
经济学原理“率极均衡”及球形原理应对全球性复杂挑战

经济学原理“率极均衡”及球形原理应对全球性复杂挑战

  文/ 刘浩锋 张金成 摘要:和学创始人刘浩锋基于天道太极图原理的研究,发现了微观经济学“看不见的手”市场的“择优分配”主张“机会均衡与效率至上”,与宏观经济学“看得见的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张“系统均衡、公平至上”,彼此之间…
枕戈:论古代世界的宇宙论秩序

枕戈:论古代世界的宇宙论秩序

华夏文明是一种追求宇宙论秩序的文明,即以“天人合一”为最高精神追求。因华夏文明追求“宇宙论秩序”,也被称为“天道文明”。 台湾学者史作柽将人类文明分为“图形文明”和“文字文明”:前者是神话文明或原始文明,以自然为背景而有文…
华北抗战:中华民族国家意识的浴火重生

华北抗战:中华民族国家意识的浴火重生

文/ 吕陈君 “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这是《黄河大合唱》中最后发出的呼吁,它象征着全民族抗战爆发出的呐喊,是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的仰天长啸。 1937年7月7日,日本法西斯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平津两地很快沦陷。8…

Copyright © 2015-2022 HKANEW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