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通社

首页 > 美国资讯 > 详细内容

孩子沦为资本”耗材”?三项检查医药资本收割渗透教育

时间:2025-10-02    录入:本社编辑部

备注:我们的孩子,不该成为资本的”耗材”。问题的症结已经清晰:强制三项检查是医学上的冗余、法律上的越界、经济上的浪费、教育上的异化,更是利益链的温床。要破局,需要系统性改革。

引言:当”常规体检”变成全民焦虑2025年的秋天,重庆一位家长的朋友圈火了。她晒出孩子刚做完的中小学年度体检报告,配文写道:”抽了三管血,胳膊上贴着结核菌素试验的胶布,娃说’像被蚂蚁咬了一百下’。关键是——这钱国家出,可这检查真的有必要吗?”

这条看似普通的吐槽,意外撕开了一个被忽视的教育与医疗交叉领域的黑洞:教育部、卫健委2021年联合发布的《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中,强制要求的血常规、肝功能、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检测三项实验室检查,在过去的四年里,每年吞噬着超百亿国家财政,更让数千万学生承受着不必要的健康风险。

当”为学生健康负责”的政策善意,与”每年111.8亿财政浪费””医药资本隐形收割””学生身心伤害”的现实矛盾碰撞,我们不得不追问:这些检查究竟是”健康守护”,还是”利益工具”?

从”建议项目”到”强制标配”的异化

要理解这场争议的根源,必须回到政策制定的起点。2021年,教育部、卫健委联合印发《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2021年版)》,明确将血常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肝功能)、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检测列为”基本项目”,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年必须检查”。

政策出台时,官方解读强调”通过常态化体检早期发现学生健康问题,降低传染病传播风险”。但在实际执行中,”基本项目”逐渐异化为”强制标配”。某中部省份教育厅内部文件显示,2022年起,该省将三项检查完成率纳入”学校卫生考核指标”,未达标学校将被通报批评;南方某市医保局数据显示,2023年中小学生体检费用中,三项检查占比高达82%,且”费用由财政直接拨付至指定医疗机构”。

更值得警惕的是,”强制”二字悄然突破了法律边界。根据《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工作规程》,学生体检应”遵循自愿、免费原则”,仅对”疑似患病学生”开展针对性检查。而2021版管理办法中”必须进行”的表述,让原本的”筛查建议”变成了”行政命令”。一位参与过政策研讨的疾控专家私下坦言:”当时讨论时,就有声音担心’全覆盖检查’会增加财政负担和学生负担,但最终还是强调’防患于未然’。现在看来,这种’宁可错查不可漏查’的思维,反而成了利益链条的温床。”

给健康人做疾病筛查,是保护还是伤害?

从医学专业角度看,三项强制检查的合理性遭到了学界的普遍质疑。

1、血常规:健康人群的”无效数据轰炸

“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2023年发布的《健康人群实验室检查指南》明确指出:”血常规主要用于贫血、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对无症状健康人群无筛查价值。”换句话说,一个没有发烧、乏力等症状的学生,抽血查白细胞、红细胞数值,得到的”正常”结果并无实际意义,反而可能因”临界值”引发家长焦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科主任李芳举例:”去年有个小学生因血常规显示淋巴细胞比例略高,家长非带孩子做了骨髓穿刺,最后确诊是病毒性感冒引起的暂时性异常。这种’过度诊断’不仅浪费医疗资源,更可能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

2、肝功能:无症状筛查的”假阳性陷阱”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肝功能的常用指标,但它的敏感性极高。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教授张莉介绍:”剧烈运动、熬夜、高脂饮食都可能导致ALT轻度升高。对健康学生来说,单项ALT异常的概率超过15%,但这些大多属于’生理波动’,而非肝炎等疾病。强制筛查会导致大量’假阳性’,迫使家长进一步做乙肝五项、肝脏B超等更昂贵的检查。”

更讽刺的是,我国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率已降至0.94%(国家卫健委2024年数据),此时的”全员筛查”,更像是在用高成本应对低概率风险。

3、结核皮试:人为制造”健康隐患”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检测(PPD试验)的风险常被低估。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但健康人感染后不一定发病(潜伏期可长达数年)。PPD试验通过皮内注射结核菌素,观察48-72小时后的皮肤反应判断是否感染。然而,这种检测本身存在风险:过敏体质学生可能出现严重皮疹、呼吸困难;注射部位若护理不当,可能继发细菌感染。更关键的是,即使PPD试验阳性,也不代表当前患病(可能是曾经感染或接种卡介苗后的免疫反应)。2022年,江苏某小学因PPD试验操作不规范,导致12名学生出现局部感染,其中3人需住院治疗。给健康孩子注射结核菌素,本质上是用人工方式将外来抗原引入体内。对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的儿童来说,这种’主动刺激’的风险远大于收益。

每年8亿,10年够造两艘福建舰了

如果说医学合理性存疑,那么经济账则揭开了更刺眼的现实。

国家财政的”隐形漏洞”

根据2024年教育部统计数据,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5970.54万人。按三项检查最低收费标准计算(血常规20元、ALT30元、PPD20元),每人每年至少70元,国家财政每年需为此支出:15970.54万 × 70元 = 111.8亿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艘福建舰航母的造价约500-600亿元(军事专家估算);若将这些钱投入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按中西部农村教师年均培训成本1万元计算,可覆盖111.8万名教师。”这不是’花钱买健康’,而是’花钱买形式’。”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某君分析,”公共卫生投入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针对高风险人群精准筛查。对1.6亿健康学生做全员检查,相当于用大炮打蚊子。”

家庭负担的”沉默成本”

非义务教育阶段(高中、中职)学生虽不纳入财政全额负担,但仍需自费。2024年高中在校生4151.61万人,按同样标准计算,家长每年需承担:4151.61万 × 70元 = 29亿这笔钱对普通家庭意味着什么?农村家庭年均收入约2万元,29亿相当于14万个农村家庭的全年收入;若用于购买课外读物,按每本50元计算,可给每个高中生配58本图书。更令人心寒的是,这些检查的”必要性”从未向家长充分说明。某高中家长群聊天记录显示,班主任仅在群里发了缴费链接,备注”学校统一安排”,没有解释检查的意义和风险。

当”健康管理”沦为”资本游戏”

强制体检的危害,远不止经济损失。它正在悄然改变教育的本质——将学生从”受教育者”异化为”医疗数据提供者”,将学校从”教育场所”异化为”资本收割场”。

对学生的精神伤害:疑病症的童年阴影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期的”过度医疗体验”可能导致长期的焦虑倾向。上海某重点小学的心理教师观察到:”班里有孩子因为每年抽血都晕针,现在看到白大褂就发抖;还有学生因为PPD试验起了小红包,坚信自己得了肺结核,整夜睡不着觉。”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认知扭曲。当孩子从小被灌输”健康人需要定期接受医疗检查”,他们会逐渐丧失对”医疗必要性”的判断力。正如网友评论:”今天的孩子学会了’配合检查’,明天的他们可能就会配合过度治疗、配合购买不必要的保健品——因为他们早已习惯了’被定义的健康’。”

对教育生态的腐蚀:专业边界的失守

教育部门的核心职责是”立德树人”,卫健委的职责是”守护公众健康”。但强制体检政策,让两个部门都陷入了”越界”的尴尬。一位小学校长无奈表示:”我们更懂教育规律,但体检指标是硬任务。为了完成考核,不得不挤占班会课、体育课的时间组织体检,甚至让班主任全程监督,生怕家长投诉’漏检’。”而医疗系统也陷入”形式主义”怪圈。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透露:”我们每年要给上万名学生做这些检查,根本没时间分析数据。反正只要完成数量,财政拨款就到位,至于检查质量?谁关心呢?”

利益链的隐秘角落:谁在受益?

回到最初的质疑:为何一项明显不合理的政策能持续四年?答案或许藏在利益链的末端。根据政府采购网信息,多地中小学体检服务由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中标。以某中部省份为例,2023年中小学生体检项目中标价1.2亿元,其中三项检查占比75%。而这些机构的股东结构中,不乏医药企业的身影。”医药资本不需要直接推销药品,只需要制造’健康焦虑’。”医疗行业分析师陈默指出,”当一代学生从小习惯’没病也要做检查’,长大后自然会更频繁地走进医院、购买保健品、接受各种’预防性治疗’——这才是资本的长线布局。”

回归常识,守护教育的纯粹

问题的症结已经清晰:强制三项检查是医学上的冗余、法律上的越界、经济上的浪费、教育上的异化,更是利益链的温床。要破局,需要系统性改革。

从”强制”到”自愿”,从”全覆盖”到”精准化”

取消强制要求:明确三项检查为”建议项目”,由家长自主决定是否参与;建立风险筛查机制:仅对有家族病史、临床症状的学生开展针对性检查;引入第三方监督:由教育、卫生、家长代表组成评估小组,定期审核体检项目的必要性和费用。

追责与反思:谁该为政策失误买单?

建议由审计署牵头,对2021-2024年中小学生体检项目的资金流向、执行效果进行全面审计,重点核查:检查机构的选择是否符合公开招标程序;财政资金是否被挪用或虚报;政策制定过程中是否存在利益输送。

教育回归:把健康管理的权杖还给家庭

学校应聚焦教育主业,将健康知识普及(如合理饮食、规律作息)纳入课程,而非依赖”检查数据”评判学生健康。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有权根据家庭情况选择体检项目——这才是”健康中国”的正确打开方式。

我们的孩子,不该成为资本的”耗材”!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这场关于”三项检查”的争议,早已超越了政策本身的对错。它拷问的是:我们究竟要把怎样的教育留给下一代?是把他们培养成”会考试的机器”,还是”会思考的人”?是把国家的钱花在刀刃上,还是让资本在孩子的体检单上狂欢?

XXXXXXXXXXXXXX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攻关”卡脖子”技术。这些需要千亿级投入的”大国重器”,与每年111亿的”无效体检”,形成了刺眼的对比。我们呼吁:教育部、卫健委,请倾听民意,纠正错误;我们更呼吁:每一位家长、每一位公民,请守护孩子的健康权,守护国家的钱袋子。因为,一个懂得珍惜资源、尊重常识的国家,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复兴;一个不被资本绑架、不被形式主义裹挟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担当大任的未来栋梁。(转自公众号:希言社)

和通社 www.hkanew.com

感谢支持!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注:手机浏览器不支持微信支付。如需使用微信支付,请截图二维码或将文章分享到微信,再打开文章进行打赏。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进行支付

频道精选
广东多职能部门涉嫌利益交换遭实名向中央巡视组举报

广东多职能部门涉嫌利益交换遭实名向中央巡视组举报

编者:本社最近收到投诉,关于中山市雅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雅居乐物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南朗分公司违法规避招投标、伪造合同、侵占公共利益,及中山市住建局、翠亨新区住建局、广东省住建厅、中山市南朗税务分局形成利益交换链的实名…
双胡合璧共筑大健康与文化长城

双胡合璧共筑大健康与文化长城

——胡勇飞受聘茂华集团高级医学顾问暨胡图书院深圳分院揭牌仪式在深举行 【本社讯 高级记者王天剑】 2025年8月23日上午,由十八葫芦与胡图书院联合举办的“强强联手启新篇·共筑大健康文化长城”签约仪式在深圳隆重举行。本次活动标志着医…
范长江:美国飞虎队奔袭在中国抗日战场

范长江:美国飞虎队奔袭在中国抗日战场

和通社高级记者  范长江 2025年9月3日,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纪念日。中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首次举行抗日战争胜利大阅兵,并首次邀请外军代表,国民党抗日英烈后代;美国飞虎队缔造者—飞虎将军克莱尔·李·陈纳德…
《中国易经大典》编筹工作在蓉全面启动

《中国易经大典》编筹工作在蓉全面启动

《中国易经大典》编筹工作在蓉全面启动 【和通社】《亚洲新闻周刊》北京4月15日讯(高级记者 王驰云 记者 杜其蔓 现场报道)4月14日至15日,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五丁路成都天湖宾馆会议大厅,易经精英,集聚一堂;台上台下,座无虚席…
四川成都:4月14日召开《中国易经大典》推广会议

四川成都:4月14日召开《中国易经大典》推广会议

四川成都:4月14日召开《中国易经大典》推广会议   【和通社】《亚洲新闻周刊》北京4月6日讯(高级记者 王驰云 报道)《中国易经大典》—— 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今(6)日下午,记者从《中国易经大典》重大文化工程(成都)宣传推…
中国高度 · 中国深度 · 中国速度 :全国两会开幕之日特写

中国高度 · 中国深度 · 中国速度 :全国两会开幕之日特写

‖关注2024全国两会‖特稿之四   中国高度 · 中国深度 · 中国速度  ——写在2024年全国两会开幕之日 【和通社】《亚洲新闻周刊》北京3月4日讯(高级记者 王驰云 特别报道)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

Copyright © 2015-2022 HKANEWS All rights reserved.